甘孜日報 2017年09月26日
■薛紅武
習近平總書記從經濟發展新常態出發,鮮明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于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無論是經濟方面的創新、協調,生態方面的綠色,還是社會方面的開放、共享,這五大理念對我州提出的全域旅游發展戰略,都有很強的引領作用。
我州提出全域旅游的背景和現狀
我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南緣。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全州轄康定1個縣級市,瀘定、丹巴等17個縣。州府駐康定市。2014年末,全州戶籍人口為113.30萬人。境內有藏族、彝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衣族、白族、壯族、傣族等25個民族。其中,主體民族藏族占78.4%。為康巴文化的核心區。
我州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分為丘狀高原區、高山原區、高山峽谷三大地貌類型。氣候主要屬于青藏高原氣候,但由于相對高差大,氣候垂直帶譜相對完整,氣候資源豐富。其它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復雜,由此孕育了豐富和特征鮮明的生態、旅游資源和人文特征。
由于歷史文化原因和特殊的地理條件環境,我州經濟社會發展滯后于內地,州委審時度勢,提出了“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的產業發展思路,確立把旅游業作為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于2013年3月,正式提出了堅持“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的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強調要更加注重自然景觀與文化內涵的融合,全力打造中國全域旅游先行區和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即:“未來的雪域甘孜,就是一個15.3萬平方公里的美麗景區,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城鎮和村落、公路、河流都將是最動人的風景線”。甘孜州的全域旅游化就是把甘孜州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規劃和建設。
我州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既擁有稻城亞丁、海螺溝低海拔冰川,又有貢嘎山、墨爾多神山、金沙江、大渡河等眾多標志性的雪山大河一系列自然風光,也有原生態民族文化、紅色歷史文化、宗教文化、藏藥文化等深厚的人文景觀。這些高辨識度、高體驗度、高純度的自然風光和文化旅游資源,具有生態性、獨特性、人文性等特點,為我州實施全域旅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與拓展空間,也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我州享譽國內外成為可能,進一步將我州建設成新型旅游經濟強州,世界生態旅游目的地,進而實現經濟大跨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這些是成為利澤千秋、意義深遠的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最重要的體現和實踐。
就我州而言,全域旅游是一種全新的區域旅游發展模式,以旅游業為優勢主導產業,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和全社會共同參與,通過旅游業帶動乃至于統領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其主要從旅游從業人數、年接待旅客人次、當地農民旅游純收入、旅游主打產品等幾個指標進行考核。新時期新要求,在全域旅游的全新模式實施中,如何科學有序地挖掘和利用我州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旅游資源,如何加快建設和改善州內住宿、餐飲、游樂等旅游基礎設施,如何加強管理、有效推廣、增加接待能力等旅游服務,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就必須有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只有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才能實現全域旅游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用五大理念引領我州全域旅游發展
(一)用創新理念引領全域旅游發展
全域旅游本身就是發展模式的創新,對我州來講,要立足生態優勢,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彎路,從農業文明跨越工業文明進入生態文明是一條新路,走好這條路最根本、最核心、最關鍵的是要創新。要通過資源觀、產品觀、產業觀和市場觀的創新來引領全域旅游發展。
第一,資源觀的創新。首先,對旅游資源價值的認識要以游客為本,即充分認識到我州本土民族和開發者與旅游者認識差異。因為由資源形成的旅游產品,主要是提供給外來旅游者享用的,開發者必須學會換位思維。如我州的民族服飾、酥油茶、鍋莊、碉樓、民俗、康定情歌等康巴文化,這些在當地是習以為常的東西可以開發為特色精品。
其次,對我州旅游資源體系認識要以平衡為主。將開發旅游資源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將我州的旅游資源自身與其所處環境結合在一起,要進一步理清自身的文化特質,加快進行自身文化的整理和重建,要與民族文化的地域背景及其存在環境結合在一起。同時,對我州旅游地資源、旅游服務及其設施、游客客源市場進行綜合評估及總體開發;當旅游資源系統不協調時,又如旅游服務硬件設施比較滯后,就應當更新旅游服務硬件設施,以保證旅游資源系統三大要素的同步協調發展。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資源系統具有開放性,不同地區之間的資源具有互補性,我們應當充分運用資源的開放性和互補性,促進我州的旅游全域化。
再次,對甘孜旅游資源延續性的認識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平衡是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們要認識到我州相對旅游資源豐富,但絕對旅游資源是稀缺的。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不過度開發和破壞資源,努力保護并恢復資源的均衡。
第二,產品觀的創新。傳統的旅游產品觀是“資源導向”,則以旅游資源考察與評價作為產品開發的第一項準備工作,先是考察本地有什么資源,繼而對資源進行評價,再分析市場的需要,然后對資源進行功能開發。“資源導向”型較為重視自身資源,往往產品最后依托的對象會是本地價值最大、本地公認的資源。旅游產品的“市場導向”型是指的以市場調查和分析作為產品開發的第一依據,重視競爭因素調查和分析,最后建立起差異化的產品競爭優勢,產品依托的有可能不是本地價值最大的資源。“市場導向”的旅游產品開發觀首先關注的我們的目標市場是什么,定位是什么,這要求進行詳細的環境分析。我州受地理文化環境的影響,相對市場比較封閉。旅游產品觀的創新就必須要實現“資源導向”的產品觀到“市場導向”的產品觀的轉變。旅游產品是消費者是否認可的關鍵所在,宣傳推廣再好,沒有產品支撐,也都是空談。旅游產品是一個多環節形成的鏈條,從游客產生需求到進行尋找、預定、到達、游玩、住宿、購物等一系列過程中都處處體現著旅游產品與消費者的關系。
第三,產業觀的創新。在我州推進全域旅游中,旅游的發展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在產業融合中共同發展,有些形成了產業之間的交叉,有些形成了產業之間的互相滲透,有些則通過產業之間的聚變反應創造形成了全新的產業。如將康巴文化與旅游的滲透融合形成以藏族文化為主題的酒店,或將我州豐富的溫泉資源與旅游融合形成溫泉酒店,或將藏族的飲食與旅游融合形成藏餐飲食業等。
(二)用協調理念引領全域旅游發展
全域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全”,對于我州來講是要兼顧好東路、北路和南路,兼顧好城鎮和農牧區,兼顧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兼顧好全州各區域各領域的旅游。也要協調好經濟、權力和文化的不平衡。
第一,協調經濟不平衡。旅游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以旅游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和旅游基礎設施投資的不平衡為前提的。長期以來,我州基礎設施投資嚴重不足,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推進全域旅游化,隨著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加大,其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隨之加大。
發展全域旅游能夠有效緩解投資不平衡,讓旅游投資和區域經濟充分聯動起來,形成較為系統的旅游投融資體系,讓旅游充分利用區域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來實現飛躍發展。同時,國家層面也需要在規劃、政策、人才、金融等方面對欠發達地區的全域旅游發展給予支持。
第二,協調權力不平衡。旅游業的發展涉及到多部門協作,但是旅游部門往往是各個部門中最弱勢的,雖然有最強烈的發展愿望,可是卻沒有必要的話語權。推進全域旅游有利于促進部門協調。有利于通過全域旅游對行政組織進行完善,從而提升旅游部門的話語權和統籌權。如甘孜州由原來的旅游局改為旅游發展委員會。
第三,協調文化不平衡。旅游的靈魂是文化,任何旅游形式背后都有著文化內涵,旅游的過程正是對異質文化的認識和體驗過程。推進我州全域旅游可以將游客從景區引流到全域,讓游客與居民有更多互動的機會,讓游客與當地風土人情有更多接觸的機會。讓“山里人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更多了解本土風俗”,通過這種互動和感應,文化的協調作用就實現了。
(三)用綠色理念引領全域旅游發展
全域旅游是把“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對于我州來講,生態是全域旅游的立身之本、發展之基、持續之源。要發展旅游業,就要打好生態底色,制造綠色消費、創造綠色業態、促進綠色發展。
旅游業素有“無煙工業”之稱,推進全域旅游利于生態保護,眾所周知,發展旅游產業對“擴內需、穩增長、增就業、減貧困、惠民生和促開放”有著重要作用。著眼藏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四川明確提出“以旅游優先統籌民族地區發展,用生態筑牢藏區旅游之根,用文化鑄就藏區旅游之魂,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旅游產業的鏈條很長,全域旅游的綠色發展不能僅僅是旅游業的綠色發展,那樣也無法實現綠色的良性循環。要想可持續,就需要在全產業鏈條上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我州全域旅游打造的是休閑娛樂、藏藥養生、溫泉療養、登山攀爬戶外健身等多種綠色業態,留住了綠水青山,也就守住了金山銀山。
(四)用開放理念引領全域旅游發展
旅游就是交流、交往、交融。旅游改變思維、旅游改變生活、旅游改變人類。全域旅游就是要在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中,借智、借力、借資、借市,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計民生、繁榮民族文化、鞏固民族團結,實現社會安寧。旅游產業自身具有開放性,我州特殊的自然、人文環境更需要開放。
我州的旅游產業開放應該從以下方面重視;一是空間開放,旅游產業在對外發展中應實現雙向開放,一方面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內地或境外投資進入我州,另一方面加快甘孜旅游產業“走出去”步伐。二是文化的開放,我州是康巴地區中心和康巴文化發祥地,由于多民族的交匯,康巴文化既有與其它藏區相同的藏民族文化共性,又有自身多元文化歷史印記的鮮明地域特征。我州的旅游全域化,加強了內地的聯系,必有文化上的溝通,更需要開放心態,容納不同的文化。
(五)用共享理念引領全域旅游發展
全域旅游拉動的行業有110多個,我們發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引導群眾直接或間接參與到旅游中去,形成旅客能滿意、群眾得實惠、企業有收效、政府有稅收的共享發展局面。
我州是典型的農牧山區地,大多數地方海拔高、坡度大,生態環境脆弱,一直處于農牧業人口隊伍大、農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業生產技術初級、農民增收難的狀態。共享理念引領下推進我州全域旅游,既能充分利用山區資源,把劣勢變成優勢,把原有的窮山溝變成現實的聚寶盆,讓農牧民最直接地享受旅游帶來的實惠,又能較好地推進山區人口向城鎮集聚,吸引工商資本向山區轉移。圍繞我州旅游的特點,打造農、林、牧業景觀帶,建設和完善家庭農場、特色農家樂、種植養殖業,優質農副產品的開發和深加工,如野生菌、藥材、藏豬、牦牛肉等天然生態食品和保健品,開發民族特色文化飾品、唐卡繪畫等特色旅游商品和紀念品。同時在旅游休閑業的帶動下,服務業、生態農業等行業直接影響群眾思想解放、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擴大農牧民的收入。
總之,我州作為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康巴藏區旅游之魂,旅游資源豐富,既有大美的自然風光,更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還有獨特的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市場潛力巨大。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我州的全域旅游發展,旅游業必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群眾增收的“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