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4月13日
完善體系 壓實責任 補齊短板
本網訊(縣委中心報道組 吳軍)今年是決戰脫貧摘帽攻堅年,鄉城縣從樹立決戰決勝信心、完善攻堅工作體系、壓實工作責任、補齊工作短板等關鍵點著力,打出脫貧摘帽“組合拳”,確保24個貧困村退出,377戶1813人脫貧和縣摘帽任務圓滿完成。
找準思想認識差距、補齊精神動力短板。將習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精神作為指導,從思想發動入手,提振全縣決戰決勝脫貧摘帽的信心和決心。召開全縣脫貧摘帽動員大會,并以“比先進、看差距、轉作風、見行動,我為脫貧摘帽作貢獻”為主題,組織全縣各單位、部門開展專題民主生活,找準思想認識上的差距、補齊精神動力上的短板,把全縣的思想和行動凝聚到脫貧摘帽攻堅上來。
找準履職盡責差距,補齊責任落實短板。讓縣級領導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安排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分別聯系1個脫貧難度最大的貧困村,以上率下抓脫貧。安排聯系鄉鎮的縣級領導直接負責聯系鄉鎮的脫貧攻堅工作,將脫貧攻堅指揮部建到鄉上,沉入一線抓落實。制定縣級領導、22個專項部門、鄉鎮和“五個一”幫扶力量的脫貧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壓實工作責任和任務,確保各縣級領導在抓脫貧攻堅,各部門和鄉鎮在做攻堅任務,各村在推進攻堅項目,各戶在增收致富。
找準指揮運行漏洞,補齊工作機制短板。建立“脫貧攻堅指揮部+8個職能小組+12個鄉鎮+22個專項部門”攻堅指揮體系,形成強有力的指揮中心;實施貧困家庭ABC分類管理,對1270戶貧困戶再次開展摸底調研,因戶施策,精準化幫扶;完善精準扶貧信息平臺功能,以軌跡和痕跡抓工作管理;按月開展例會、通報、排位,綜合開展大督查,實行“流動紅旗”加“黃牌警告”,以督查追責倒逼工作落實,形成合力抓攻堅摘帽。
找準集體經濟不足,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將全域旅游、特色農業、光伏產業作為重點,實施《鄉城縣全域產業富民行動計劃》,做好“旅游+、互聯網+、農業+、光伏+”文章,確保群眾持續增收。以“旅游+”,發揮旅游的集聚拉動作用,突出“田園白藏房·凈土香巴拉”旅游品牌,打造國際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重點推進民宿、休閑體驗度假旅游產品打造、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仲德村4A級景區創建工作;以“農業+”,投入資金5400萬元,實施脫貧產業項目41個,改善提升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基地,支持貧困村、戶參與鄉村旅游、藏豬、藏雞養殖、中藏藥種植等;以“互聯網+”,積極創建全省電子商務脫貧奔康示范縣和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以“光伏+”,抓住光伏產業開發契機,引導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和光伏產業配套服務,提供就業機會。
找準監督檢查差距,補齊督查問責短板。將督查問責作為抓實工作的重要手段,建立并實行“常態+蹲點+定時+掛牌+預警”的督查問責機制,出臺《鄉城縣精準扶貧責任追究辦法》《鄉城縣脫貧摘帽目標考核辦法》,將干部職工脫貧攻堅工作實績與年度考核、職級晉升、提拔重用掛鉤,以實績論英雄。同時,堅持問題導向,以“督查+問題+整改+限時+督查”的方式,確保聚焦問題,整改到位。
找準黨建工作不足,補齊凝聚引領短板。健全《鄉城縣建檔立卡貧困村“第一書記”管理考核辦法》《駐村幫扶工作組管理考核辦法》,強化“五個一”“四個一”幫扶管理;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建立村級產業發展委員會,將支部建在產業上,讓貧困村、貧困戶以土地、勞力、產業發展資金等要素入股公司分紅,培育發展旅游、種養、農特產品加工開發等產業,加快全產業鏈條形成,助力貧困戶增收脫貧。
找準硬件薄弱因素,補齊基礎保障短板。統籌整合涉農資金2.1億元,計劃實施各類脫貧攻堅項目179個,全面啟動易地扶貧搬遷“三條紅線”整改,農村環境治理、通村公路、點亮鄉村、安全飲水、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全面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截止目前5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完成達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