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4月26日
抓好“主業” 抓實“副業”
本網訊(記者 周華)“在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抓好‘主業’的時,我們還圍繞全縣中心工作做好調研,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主動投身脫貧攻堅等工作,抓實‘副業’,積極服務中心工作,確保政協工作與全縣中心工作同頻共振。”4 月 21 日,鄉城縣政協副主席白馬丁真在談起該縣政協工作時如是說。
白馬丁真告訴記者,該縣形成了政協主席(副主席)列席縣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議制度,在作出重大決策、重大部署前,充分聽取縣政協及黨組的意見建議,把政治協商、參政議政落實到決策之前,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與此同時,加大了民主監督的力度,從 2011 年至今,已經對12個窗口服務單位、涉農部門等進行了民主評議。今年還擬定了重點協商議題 5 項、重點調研 2項、專題視察2項、民主評議2項、常規工作 9 項,并分別明確了責任領導、牽頭委室、聯系人、協辦單位及辦結時限等。
白馬丁真介紹說,近年來縣政協還與統戰、民宗等部門合作,深入到全縣 12 個鄉鎮和 9 座寺廟調研,形成了近萬字的調研報告,上報縣委和州政協后,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為維護穩定,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做出了積極貢獻。2014 年,組織調研組對全縣農牧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搜集群眾對發展種養殖業的意見建議。調研組在調查中發現,青麥鄉仁堆村當時有發展高山牦牛的愿望。于是,縣政協多方努力,幫助協調解決貸款50萬元,成立了青麥鄉仁堆村高山牦牛養殖合作社,當年養殖牦牛 200 頭。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在該合作社的養殖規模已經超過 400頭。“合作社采取的是放水養魚的方式,即前5年放水養魚,5年過后,發展的牦牛50%歸集體經濟。這樣一來,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增添了發展后勁,還帶動了群眾增收。現在,這種模式正在全縣范圍內向其他鄉村推廣。”白馬丁真說。
作為脫貧奔康的“一號工程”,該縣政協全力投身精準扶貧工作。按照安排,縣政協的扶貧村是尼斯鎮馬色村,為扎實推動此項工作,縣政協主席丁淑群掛帥成立了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迅速在馬色村開展調查摸底等工作。據介紹,這個村有65 戶、405 人,其中貧困戶 27 戶、貧困人口164人。全村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產業單一。雖然建有 9 畝大棚,但一直是采取租賃的方式進行經營,效益不佳。經與鄉黨委、政府協商后,決定由縣農牧科技局提供技術,組織村民自己種植蔬菜,僅此一項,去年實現收入5萬元,除去1 萬元集體經濟留存,65 戶村民戶均增收 615 元。除此之外,還協調縣農牧科技局免費為 27 戶貧困戶修建了雞圈,戶均免費發放雞苗100 只;為 65 戶村民免費修建了豬圈,鼓勵村民發展藏豬養殖。去年,27戶貧困戶中,僅賣雞蛋一項,有的村民純收入就達到 3000 元。經過多方努力,該村已經于去年成功摘帽脫貧。
白馬丁真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工作,該縣政協還從制度建設入手,加強政協自身建設,通過開展大討論活動,提升服務中心工作的能力,助推政協工作和脫貧攻堅上臺階、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