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7月04日
——我州脫貧攻堅紀實
牧民通過加工藏裝致富增收。本網記者 田杰 攝
風景變“錢景”,大美甘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6年,我州旅游人次達到1300萬,實現旅游收入129.7億元,拉動就業20.8萬人,旅游業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土地流轉、產業支撐,一項項精準扶貧措施,一個個潛力巨大的致富項目產業,甘孜州擂響了脫貧奔康的戰鼓。
■本網記者 馬建華
脫貧支撐更有力
康巴十分美,道孚有八美。
7月1日,湛藍的天空下,滿目蒼翠,在道孚縣八美墨石公園里,來自廣東、重慶、浙江的游客漫步在公園內,興奮地用手機拍照。“這里的石頭居然是亮藍色的,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廣東的游客肖女士連連稱奇。
“八美土石林最大的特點就是會變色,這是國內唯一、世界罕見的奇觀,也是其他石林無法比擬的地方,春季和冬季,土石林是淺灰色和藍色,夏秋兩季是亮藍色,冬季整個石林都籠罩在神秘的藍色面紗之中,并與皚皚白雪交相輝映,勝似人間仙境。”正在墨石公園檢查旅游工作的縣文旅廣新局工作人員聽到游客的贊賞,情不自禁地為游客當起了免費導游。
“過去,家里除了種莊稼,沒有啥收入。生活很困難,我只好出去打零工,因為沒有一技之長,一年的收入才5000元,現在,墨石公園就在家門口,縣上將墨石公園打造成景點后,我就在景區上班,一年的工資收入就有20000元,而且年底還能拿分紅。”高絨翁姆是八美鎮中古村的村民,八美墨石公園建成后,她們一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記者了解到,中古村共有181戶723人,因地域面積大、貧困面廣、人口少,在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村,2016年12月,八美墨石公園被評定為4A級景區并引進四川眾奧文旅投資有限公司開發景區,中古村這個貧困村以墨石公園自然資源成為四川眾奧文旅投資有限公司的股東。高絨翁姆家是中古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她通過4月在縣音樂廣場舉行的就業扶貧專場招聘會應聘到景區工作,今年6月正式上班。
7月中旬,位于中古村的八美墨石公園就要正式開園。“景區開園就有門票收入,公司每年要拿出門票收入的10%返給我們村,村集體經濟會越來越壯大。”中古村黨支部書記科洛說,村上12戶群眾每戶300平方米的民居統一出租給公司,按照每平方米15元收取租金,12戶民居100平米院壩按每平米5元收取租金,景區游客越多,村民受益越大。
“我們按照景區+公司+農戶的模式,依托天然資源入股,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探索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脫貧之路。” 八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巴登彭措介紹,下一步,鎮上將加快沿線的風貌改造,以景區為中心輻射帶動鄰近的卡瑪村、雀兒村發展民居接待,努力打造一個高原風情特色小鎮。
八美鎮墨石公園將于7月17日正式營業,“資源與資本”相結合的扶貧新模式正式進入運行階段。四川眾奧文旅投資有限公司墨石公園總經理王艷介紹,預計公園今年的門票收入將達到60萬元,中古村作為股東,通過景區帶動,村里增加了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
在墨石公園景區,像高絨翁姆一樣在景區打工的中古村貧困戶共有4戶,他們找到了就業崗位,工資加分紅,家庭收入直線上升。高絨翁姆說:“到景區上班以來,家庭收入明顯增加,還學到保潔方面的知識,再拼幾年,相信一定能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在雅江縣八角樓鄉進寶鄉村酒店,記者看到,寬敞的客廳里擺放著藏床,藏式茶幾一字排開。在客廳一角,擺放著馬鞍和牛皮口袋,寬大的客廳里,藏式圖案雕刻得栩栩如生,墻上掛滿了雅江縣歷史圖片和風光人文圖片。酒店老板張金國告訴記者,這也是酒店吸引游客的要素之一,從細節做起,讓游客感到耳目一新。鄉村酒店的游客主要來自成都、重慶等地,大多是回頭客。分淡季旺季,價格在80元到300元不等。隨著我州全域旅游戰略的實施,雅江縣也不甘落后,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作為村支部書記,他在全力搞好鄉村酒店經營的同時,帶動了13戶村民發展鄉村旅游。
雅江縣文化旅游和廣播影視局局長王永強告訴記者,2016年,全縣接待游客13.1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550萬元。今年,雅江縣將圍繞旅游全域化,做優做活生態旅游,加大“全域旅游先行先試示范縣”建設力度,著力打造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中心驛站。力爭接待游客1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500萬元。
六月的康巴高原,風景美如畫。好風景帶來好“錢景”,我州農牧民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捧上“金飯碗”,吃上“旅游飯”。
“為了確保今年瀘定縣摘帽,366個貧困村退出,1.1787萬戶、4.8524萬貧困人口脫貧的年度目標順利完成,我們立足精準要求,堅持精準發力、精準施策、精準脫貧。”州脫貧攻堅辦相關負責人如是說,我州深化“旅游+扶貧”模式,圍繞全域旅游“兩環一帶”布局,確立91 個旅游扶貧村,成立54個涉旅專業合作社,打造26個特色旅游鄉鎮和46個精品旅游村寨,開發20余個“名、特、精、優”系列旅游商品。
“到2020年,我們要確保18個縣(市)摘帽,1360個貧困村退出,4.8433萬戶、19.7464萬貧困人口脫貧。通過旅游扶貧這一項, 88個貧困村,2571戶、1.1565萬貧困人口人直接受益。”州委書記劉成鳴說,按照旅游產業的輻射放大功能,我州瞄準去年退出的280個貧困村,創建1個旅游示范縣和11個旅游示范村。據統計部門估算,有近10萬非貧困人口通過旅游相關產業增收并逐步走上致富路。
攻堅合力全面增強
6月30日,記者在鄉城縣采訪時看到,該縣農牧和科技局局長高茂云正在為藏豬生態保種基地建設的事情忙碌。“今年,鄉城縣將投入2000萬元在白依鄉青打村發展藏豬生態保種基地建設。”高茂云介紹說,該項目硬件建設由政府支持和專項政策補貼,企業負責承擔資源保護、養殖、產品研發和銷售等成本和風險。項目采取“科研院所+公司+基地+農戶”的“科技引路、借豬還豬”模式,即科研院所負責養殖配套技術研究、技術培訓與指導,公司負責技術推廣應用、種群保護與擴繁、向養殖戶提供仔豬、防疫保健、商品豬回收、產品加工銷售等,養殖戶負責分散養殖、按要求提交商品豬。項目預計明年將達到出欄純種仔豬1000頭,優質商品藏豬1000頭的規模。
項目建成后,按照目前市場行情,一頭藏豬市場價格在3000元左右,以每戶5人標準計算,總共可帶動1000人脫貧。按戶均散養5頭計算,每戶保底增收在10000元以上,將大幅提高養豬群眾的收入。
據了解,鄉城縣藏豬長期生活在無污染、純天然的高寒山區,具有皮薄、瘦肉率高、肌肉纖維細、野味濃,適口性好、營養美味等優點,藏豬肉是典型的綠色生態食品,契合當下人們對肉類食品的高品質需求。2011年,白依鄉藏豬被納入第二批國家畜禽遺傳資源6個保護區之一,成為四川藏區首個藏豬品種保護區。
6月29日,記者走在九龍縣呷爾鎮華丘村整潔的硬化道路上,道路兩旁的蔬菜地綠意盎然,生機勃發。這一大片田地被木柵欄分為了若干塊大小相同的小地。“這是我們的‘休閑農業示范園’。”華丘村支部書記李山自豪地說。記者發現,每一塊被劃分的田地都有相應的編號和對應的名字,而每一塊地種植的蔬菜種類也不一樣。呷爾鎮黨委書記沈忠科說,為了發揮示范作用,提升土地流轉效益,華丘村以合作社為基礎,吸引89戶農戶入股,初步流轉了20畝土地,將其平整劃分為180個地塊,配套建設停車場、步行道和農業灌溉設施,按照每塊地600元一年出租給縣城居民,在提高土地流轉效益的同時,加強村民對土地集約化經營模式的認識,為后續簽訂數百畝土地流轉的意向性協議打下了良好基礎。
看著紅火的休閑農業體驗示范園,呷爾鎮鎮長劉俊感慨道,“現在的華丘村真是熱鬧了不少,特別是周末,周邊的農家樂幾乎家家爆滿,大伙兒在‘農場’收獲自己辛勞種植的蔬菜的同時,也會帶走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新鮮蔬菜加工,這種綠色的生活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現在我們的租地已經供不應求,下一步我們將流轉更多的土地,在滿足市場的同時,先期向學校開發,我們計劃一個班一塊地,讓學生們也體驗下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示范園的建設,不僅促進了群眾致富,更深化了群眾文明生活的觀念。據了解,目前專業合作社已與村民簽訂土地流轉意向性協議1000畝,為后續引進特色種養企業,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奠定良好基礎。
在奮力推進脫貧攻堅戰略中,我州深化“三加強一規范”措施,著力攻克高寒牧區這一“硬骨頭”。加強生產組織,著力鋪筑脫貧奔康路;加強生育管理,堅決遏制超生致貧;加強疫病防治,有效阻斷因病致貧;依法規范宗教行為,切實提升宗教事務管理水平。積極探索牧區的管理和發展模式,把藏區新居建設與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強生態建設保護、提升牧民綜合素質有機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善牧區生產生活現狀。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目標,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水、電、路、通訊、住房”和“三室一園”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國家、省對貧困地區政策資金傾斜的機遇,充分運用金融機構資金的杠桿作用,加快廣播、電視、寬帶網絡覆蓋貧困村步伐,加快農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整治,讓貧困群眾“走上硬化路、喝上干凈水、用上穩定電、搭上互聯網、住上安全房”,保證達到摘帽縣“1低3有”、退出村“1低5有”和脫貧戶“1超6有”的標準。
按照“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扶貧抓好了,全盤都活了”的要求,分類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貧困人口就業能力。組建勞務開發公司,出臺貧困群眾就業創業支持政策,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有序開發公益崗位,推進貧困群眾就地就業,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有1名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扎實辦好農民“夜校”,深入推進“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主題教育,幫助農牧民群眾樹立文明新風,養成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切實推進“四好村”建設;加大“州、縣、鄉、村、戶”五級“明白人”培訓力度,讓群眾清楚“惠從何來、恩向誰報”,進一步引導群眾發揮主觀能動性,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勤勞雙手改變落后面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切實發揮扶貧資金最大效益,繼續落實好東西扶貧協作和廣東省對口援藏,深入推進省內對口幫扶,增強脫貧攻堅工作合力。
“我州緊緊抓住消費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轉型帶來的新機遇,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大力推動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建設。深化‘旅游+’‘生態+’‘互聯網+’‘產業帶+’‘園區+’‘飛機+’產業發展模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力爭每個鄉鎮有1—2個主導產業,每個村有1—2個增收產業,引導貧困群眾創新創業,實現農牧民穩定增收,走出一條綠色發展、具有甘孜特色的產業扶貧新路子。”州委副書記、州長肖友才話語鏗鏘,甘孜州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認真學習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攻城拔寨,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