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11月09日
景區分紅6000萬元
稻城亞丁景色。
亞丁景區的火爆場面。
稻城紅草地。
◎本網記者 蘭珍
“以前靠天吃飯,挖蟲草挖松茸,一年掙不到2萬塊錢,現在每年至少收入三四十萬。”56歲藏族村民媽姆電珠笑著說。媽姆電珠是稻城縣香格里拉鎮仁村村民,2015年起該村大力發展旅游業,到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達3.8萬元,從“全縣最窮村”蛻變為“全縣最富村”。
仁村村支部書記通扎桑登說,房屋出租是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2015年在政府引導下,不少投資商來到仁村營商投資,媽姆電珠便將自家400多平米的房屋出租給投資商建民宿,每年租金28萬元。
依托紅火發展的旅游業,媽姆電珠一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輕松脫貧奔康。如今,兒子在景區管理局開車,每月工資3000余元,兒媳在景區馬幫牽馬,每年能掙3萬余元,他和老伴兒則在家幫忙帶娃,日子過得悠閑愜意。
“當初這兒還沒搞開發,大家都來碰運氣,我很幸運碰到了。”重慶籍投資商吳健說,稻城優質的投資營商環境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吸引了他,2015年他攜資2000萬元來到仁村,陸續將6戶人家、5棟黑藏房改造成特色民宿,目前已基本回本。
“我很喜歡這里,老鄉們民風淳樸,政府人員辦事效率很高。”吳健說。除去政府補貼、風險基金、貸款利息補助等政策支持和幫助之外,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當地政府的暖心服務。
吳健剛來仁村時,因為不通藏語耽擱了不少工作,當地政府得知情況后及時派出“翻譯官”暢通他與村民之間的溝通交流,甚至還在合同簽訂時當起了公證人,不僅實現了投資商與村民之間的合作共贏,還幫助他與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我們今天晚上正好約起吃火鍋兒。”吳健笑道。
香格里拉鎮鎮長張子明說,按照“產業圍繞旅游調、民居圍繞旅游建、全民圍繞旅游干”的思路,香格里拉鎮以“旅游全域化、鎮村特色化、產業融合化”為產業定位,全力推進旅游業發展。截至目前,全鎮民居酒店達172家,共有床位1萬多張,2019年全年吸引外地游客35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億余萬元,帶動住宿、餐飲業實現收入20億余元,帶動文化、體育、娛樂等旅游業實現收入10億余元。
香格里拉鎮只是稻城縣“兩圏一廊多點”全域旅游格局中的“一點”。“兩圈”指環亞丁旅游圈、環海子山旅游圈;“一廊”指海子山至俄牙同鄉貫穿全境的旅游景觀廊道;“多點”指多個旅游集散中心點、多個景區景觀點、多個鄉村旅游點、多個自駕服務點、多個溫泉度假點等。
全域旅游,是稻城縣全縣發展的重大戰略。稻城地處“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旅游區核心區,域內有被譽為“藍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凈土”的亞丁景區和被稱為“稻城古冰帽”的海子山自然保護區等眾多自然美景和人文勝景,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但也曾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
“旅游業在稻城縣經濟發展中的占比很大,說它是支柱產業,有點小瞧旅游業。因為,旅游業對我縣GDP的貢獻是52%,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貢獻超過64%,對全縣稅收的貢獻超過73%。”稻城縣委副書記、縣長樊玉良說。依靠旅游業發展,稻城縣2018年脫貧摘帽,2019年獲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縣”榮譽稱號。
據樊玉良介紹,全域旅游的發展切切實實增加了人民群眾利益。截至目前,累計有6000萬元門票分紅給了當地人民群眾,真正做到了‘景區轄區一體發展’和‘旅游收益與民共享’。同時,70%以上的涉旅崗位都是當地原住民,切實推動了人民群眾脫貧奔康。下一步,稻城縣將努力創建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縣、生態標桿縣和現代農業園區示范縣,為稻城旅游高質量發展打好堅實的生態基礎、環境基礎和產業基礎。
(圖片均為本網資料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