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4月13日
——我州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已是大勢所趨
在仁壽,電商企業員工正忙碌地打包掃碼,每天大量當地特色農產品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
在青神,電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拍攝電商產品。
在趕場小站聆聽電商創業明星介紹企業情況。
在雅安參觀電子商務中心。
■本網記者 馮曉紅 文/圖
初春,高原春寒料峭,一支追尋春天的隊伍出發了。
為貫徹落實州委“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工作大見效”大討論活動要求,學先進找差距,查問題補短板,推動全州電子商務加快發展,近日,由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長李興文帶隊,州商務促進局、州級相關部門負責人,各縣(市)政府分管領導、商務部門負責人,州電商協會成員代表80余人組成的考察團,赴雅安市、眉山市仁壽縣和青神縣學習電子商務發展經驗。
發展電子商務,既是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抓手,又是辦好民生實事的舉措。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電子商務已逐步成為“互聯網+”經濟轉型的新引擎。
近年來,我州電子商務實現了從無到有,取得了一定突破,但與發達地區相比,發展水平仍然偏低。進一步發展我州電子商務,將助推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實現“甘孜消費”向“消費甘孜”轉變。
走出去 學先進
我州比鄰的雅安,電商起步晚,發展滯后。在政府和商務部門主導下,市郵政公司騰出一幢大樓,建設起了電子商務中心。從去年4月中心正式運營以來,吸引了電商企業及相關的配套服務企業達50家,實現電子商務交易2.63億元,已經初步形成了集貿易、物流、融資、培訓、創新、創客等多功能、多業態為一體的電商企業聚集區。在中心,電商企業和創客免費入駐,免租金、免物管,線上線下平臺共享,享受金融和物流的扶持政策和免費的“一條龍”培訓。在一間間整潔明亮、設施齊備的辦公室,電商老板和創客們談起自己的家底和發展目標個個信心滿滿。
眉山市仁壽縣“趕場小站”是四川網貿港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四川本土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這是一個覆蓋縣域的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站和物流配送點,一方面通過自主開發的電商平臺將本地的優質產品推向全國,一方面全力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讓農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樣的、電子商務帶來的方便快捷。
產業的健康發展是電商的土壤,電商的發展又帶動產業,四川福仁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是一個“網紅產品”打造一個產業鏈的實例。這是一個以枇杷為原材料,成為了國內第一家從事枇杷深加工和唯一獲得國家枇杷飲料項目發明專利的企業,特別是枇杷漿制作設備和常溫保存方法更是獲得了國家核心專利技術。2014年起,公司轉型發展互聯網,并成功與天貓、京東等平臺合作,成為飲料行業“互聯網+”的先行者。截止2015年,公司年產枇杷原漿飲料2.8萬噸,年銷售收入1.6億元,占枇杷深加工產品45%的份額,由于網絡銷售的紅火,目前產能已開始逐漸無法滿足銷售,公司將原材料采購擴展到了其他地區。
青神創新創業孵化園是由青神縣政府打造的國家級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范園區,占地面積17.26畝,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可供近300人同時進行創業孵化。園區集聚“體驗展示、創業孵化、技術支持、運營管理、資源匯聚、質量保障、金融服務”等八大功能,引進17家電商企業和30位電商創客入駐,園區年銷售額超過6000萬元,并帶動全縣臘肉產值1.06億元、竹編產業產值15億元,切實推動了電子商務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在雅安,在仁壽,在青神,除了以上企業,還有竹編產業電子商務運營中心,集文化創意、產品包裝和物流為一體的楊大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及更多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都從各個方面展示了電子商務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青神創新創業孵化園負責人談到園區建設的心得時說:開展電子商務要有一切從零開始的決心,不必羨慕青神,甘孜大有可為。由政府牽好頭,提供公共服務,首先做形狀,辦好園區;做士氣,創造氛圍;做培訓,樹立典型;做產業,打造爆款;同時搭建起一個強有力的顧問、專家團隊,有了以上一系列措施保駕護航,民族地區電商產業發展“一切皆有可能!”
找差距 補短板
學經驗,開腦洞,雅安、仁壽、青神的經驗深深觸動并啟發著考察學習組一行。
雅安模式啟示,發展農村電商“從無到有”,必須先“做起來”;仁壽模式啟示,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驅動、企業主體、應用主導,創建“政府+平臺+種植園+農民”的縣域電商模式;青神模式啟示,通過“基地+電商平臺+行業協會”發展模式,全面擁抱互聯網時代。
談到啟示,新龍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郝松用“三個了”概括:找到了差距,深感過去沒有將電子商務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投入少,引導不夠;堅定了信心,看到內地老大哥電子商務領域如火如荼的成功模式,充滿了希望,下決心把老百姓帶好;學習了經驗,要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把青神等地的經驗帶回去,把電子商務的理念引進去,手把手地交給農牧民,見到成效。
鄉城、理塘今年已成功申報省級電子商務示范縣,參加考察學習的鄉城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袁斌說:我們找到了差距,也增強了信心。由于長期以來民族地區自給自足的狀況造成我們的市場意識不夠,“酒好也怕巷子深”,“互聯網+”讓我們看到電子商務是一把金鑰匙,聯通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環節。目前,該縣正在加緊建設,我州第一批省級電子商務示范縣建成后,將發揮起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將電子商務的理念傳遞給老百姓,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在學習交流中,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長李興文隨時隨地鼓勵考察學員,他說:仁壽和青神目前電子商務發展得較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州委、政府高度重視電子商務工作,從參觀仁壽和青神電商基地以及大家匯報的情況來看,我對甘孜州的電子商務充滿了信心和期待。目前我州電子商務發展還是比較樂觀,從去年的電商交易額來看,我州的電商是在不斷向前推進,我們的潛力和條件還是比較好,但還存在很多的困難,和其他城市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全國農村電商都還處于起步階段,現在發展還不算晚。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去推動電商發展。
李興文用“四小四大”生動地為大家解讀新形勢下電子商務的作用:
電子商務是小工作大天地。雖然電商是諸多工作中其中的一個小板塊,但天地廣闊,潛力非常巨大。電商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很多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形成了產業,每個縣要從資源、人口等方面將最具特色的產品挖掘出來放到最大。
電子商務是小東西大產業。電商產業中每個產品都是“小產品”,是生活中常見的。甘孜州的資源相當豐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二十多項,還有眾多省、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我們要將文化遺產和產品有機結合起來做成一個大產業。
電子商務是小模式大作為。農村電商要把小模式做好,從而來撬動投資、拉動消費、帶動就業、助推脫貧攻堅。
電子商務是小創新大智慧。電商作為一個小的創新,這背后體現出了高智慧,反映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涉及農業產業化和產業升級,同時聚集了各行各業各部門,還有老百姓的智慧。整合了物流、文化、生產企業、營銷企業等無數人的智慧。
在同各市縣分管領導談到政府在電子商務的作為時,李興文語重心長地說:在發展中要找準定位,要做推動者、策劃者、管理者、服務者;找準產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將主要精力放在有基礎、有優勢的產業上;找準平臺,做裁判員不做運動員,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要做好服務,在政策上、服務上跟進,幫助企業、群眾消除“障礙”;要整合資源,抓住商機,搭上發展的順風車,打開市場,將品種做豐富,發揮產品優勢,向高端市場進發。總之,要把甘孜州的農村電商當作事業來做,當作產業來扶持,加快電商發展追趕步伐。
集合力 抓落實
新形勢,新機遇。“十三五”是我州脫貧攻堅的關鍵期,我州產業化也將不斷提升,2018年,雅康高速公路的貫通將帶來大量的人流、信息流。“圣潔甘孜·源自3500”“圣潔甘孜·東方戶外天堂”區域公共品牌的持續打造和推廣,互聯網的廣闊渠道和傳播力,勢必使甘孜州成為“網紅”,推向全國。屆時,“互聯網+”帶給西部高原的紅利也將顯現。
發展電子商務大勢所趨,刻不容緩。
近年來,為全力推動我州電子商務發展,同時結合省、州關于電子商務發展的文件精神,堅持按照全州“1236”發展戰略,精心策劃,狠抓落實,我州電子商務從無到有。至2016年,全州成立電子商務企業65家,其中注冊資本金在500萬以上的企業4家,成功培育了溜溜康巴網、康巴商城、背篼等較大的本土電子商務平臺,網銷產品涵蓋旅游景區、住宿、餐飲、民族手工藝品、土特產等。
為進一步加快電子商務發展步伐,2016年,州商務合作局先后3次赴全州16個縣開展電子商務調研工作,具體了解全州電子商務發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在調研的基礎上,該局對全州電子商務發展現狀進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發展我州電子商務對策建議,起草了《加快推進甘孜州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
在這一系列工作的推動下,甘孜州電子商務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2016年,全州實現網絡交易額13.54億元, 較上年增長26.71%,其中實現網絡零售交易額11.77億元,較上年增長21.92%,占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42%,排名由2015年全省第21位升至第14位。實物型交易額達到1.08億元,首次突破億元,較2015年增長100%。
與此同時,一批新的電商企業開辦在即,尤為可喜的是新開辦的電商企業中,有一大批90、95后,其中不乏一批回鄉創業的甘孜青年,這批吸收新技術快、思維創新的創業新軍加盟,我州電商發展格局將得到改觀。
順應發展,2017年3月,甘孜州電子商務行業協會應運而生,協會批準和吸收首批會員37家,會員單位覆蓋涉旅電子商務企業、專業電商企業、渠道轉型的傳統品牌企業、電子商務平臺運行商、第三方服務商和生產加工企業。
梳理協會應發揮的作用,首任電商協會會長絨布躊躇滿志,他用八個字提出協會職能:“帶”:為行業帶好路,把電商企業帶出去,學習內地的先進思路和做法。“引”:從內地引進更多的電商大咖和資金力量,帶動本地電商行業發展。“摸”:摸清家底,了解會員企業的資源能力,面臨的困難,有什么訴求,幫助企業快速成長。“提”:提出規范和標準,讓行業有序競爭,為主管部門提供決策參考。“爭”:協助各縣和各企業爭取資金,爭取行業支持。“樹”:樹立“圣潔甘孜”品牌一盤棋,差異化整合上下游資源,為地域品牌增輝。
“建”:建立甘孜州本地化的電商平臺,整合各方流量,帶動電商轉化銷量。“通”:打通電商行業供應鏈,物流,渠道,金融各個環節,加速行業發展。
產業是電商的土壤,產品是電商的靈魂。近年來,我州一直打高原生態牌,綠色環保牌,但就目前產品現狀來看仍存在“散、小、亂”,區域品牌認知度不夠,電商產品缺乏爆款,很難在電商平臺上形成合力,提高流量。
康巴商城、兜兜、紫麒麟、恩珠、達瑪花、康藏電子商務等甘孜州第一批電商企業,在過去一到兩年間通過打拼有喜有悲,喜的是在州內外市場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各自的客戶市場,悲的是除了面臨以上問題,還面臨電商平臺升級和營銷推廣平臺單一、資金缺乏、人才不足等不同困窘。
怎樣對癥下藥,切實解決企業面臨的困難,將這批本土的電商企業生力軍“扶上馬,送一程”,同時鼓勵更多新軍投身電商事業,州商務促進局局長洛絨拉珍說:2017年,我們商務部門提出實施5個計劃,就是要打開我州電子商務的突破口。
1+N精準扶貧計劃:一個專合組織+N個電商,注重農副產品上行,通過發動電商企業與專合組織的合作,讓每個專合組織都有N個電商渠道幫助銷售。通過補助貧困電(微)商和一般電(微)商郵費和網費,鼓勵各銷售主體在各類平臺、網店售賣精準扶貧村各農戶、合作社等對象供應的農、副、土、特產品或手工藝品,大力推廣農、副、土、特產品網絡營銷,減少農產品過多的中間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對銷售業績突出的電(微)商,按銷售額給予獎勵。
電商領頭雁計劃:3-5年內,爭取培養本土高級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100人,作為甘孜州電子商務領頭雁。建立甘孜州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基地。鼓勵州內電子商務服務企業會同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完善相關學科建設,重點培養后臺軟件開發人才和前端操作應用人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1000人以上,普及電子商務知識5000人以上。面向中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應用培訓,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尤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電子商務普及應用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電商進農村示范村計劃:大力培育輻射帶動力強的電商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優勢電商企業開展“產業扶貧、創業扶貧、用工扶貧”等模式,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以及返鄉高校畢業生、返鄉青年、大學生村官、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巾幗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等為重點,培養一批帶頭人和實用型人才,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創新“電子商務+行業(專合)組織+貧困戶、電子商務+農業龍頭企業+貧困戶”等模式,形成一店助多戶、一店助一鄉(村)或多鄉(村)的電商結對幫扶方式。
圣潔甘孜品牌營銷計劃:依托我州資源優勢,培育一批覆蓋特色農產品交易、大宗工礦產品交易、陽光旅游服務、智慧城市服務等骨干平臺。鼓勵生產企業、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創業團隊在省內外知名電子商務平臺建立旗艦店。在全州各縣(市)建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中心,鼓勵有條件的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進行網上分銷,對培育活躍網絡賣家數達到一定數量的州內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予以獎勵。
臻品直通車計劃:按時間順序梳理出甘孜州適合網絡銷售的土特產品,統談供貨價格,統一包裝,聚合電商企業,每兩月主推一款產品。品控方面按照“一縣一品、一域一特”的原則,加快“三品一標”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步伐,加強地理標志產品技術標準化、產品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精心培育全州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和特色旅游示范景區,全面打造以酒、肉、茶、菌、果、蔬、水、藥、糧、油十類產品和甘孜文化旅游為核心的區域品牌。開展生鮮農產品“基地生產、社區直供”業務,帶動訂單農業發展,提高農產品標準化水平。鼓勵鄉村旅游和生態旅游開展線上營銷、線下體驗。
后記
春色滿園,生機無限。
政府為引導,產業為土壤,協會為主導,企業為主體,農牧民參與,同時隨著“圣潔甘孜”品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甘孜州電子商務事業將迎來深度發展的春天。
隨著電商和產業互動,電商為產業助力,甘孜州農業和旅游產業必定乘上“互聯網+”的翅膀,不僅引導傳統貿易企業“走出去”,也將為全州廣大農牧民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