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3月13日
■尚文超 靳昊
當慈善遇到網絡,人們有了更便捷的行善渠道,也面臨著新事物帶來的挑戰。去年年底,刷爆微信朋友圈的“羅爾事件”,給快速成長的網絡慈善帶來一絲陰霾。網絡個人求助被濫用,損害了人們的互信關系,一旦存在欺詐行為,更是對愛心的一種玷污,進而動搖愛心人士參與慈善事業的信心。
網絡個人募捐并非法外之地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慈善法的制定成為代表委員們對網絡慈善的關注。
去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實施,網絡慈善被正式納入法治調整范疇。經民政部指定,13家網絡募捐平臺成為首批官方認定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標志著網絡募捐規范化監管的開始。
對于備受關注的個人求助問題,慈善法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參與慈善法起草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認為,“個人求助屬于公民個人的權利,法律沒有禁止個人求助,但我們要提醒愛心人士對陌生人的求助保持理性?!?/span>
鄭功成強調,個人求助雖然不在慈善法約束范圍內,但如果其中涉及欺詐,我國的慈善法、刑法都有明確的規定,欺詐性的募捐行為也是詐騙行為,可以依據刑法定罪。所以,個人通過網絡求助應當實事求是,一旦出現欺詐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完善慈善組織的橋梁作用
慈善法的實施,為慈善事業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但慈善事業要真正得到大發展,除了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參與外,關鍵還在于充當橋梁的慈善組織不斷發展與壯大。
慈善法明確規定,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并可以同時在其網站發布募捐信息。目前,大部分慈善組織都有自己的網站,很多還與商業網站合作開展合法的網絡募捐活動。
“提倡有能力幫助他人的人都通過慈善組織來捐助愛心;需要求助的人也應該通過慈善組織這一橋梁來獲得幫助?!编嵐Τ烧f,“慈善組織的專業性、正規性,可以保障人們的愛心用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這種以慈善組織為中介的社會機制,去除的是施助者和求助者的直接對應關系,弘揚的是整個社會人心向善的氛圍,也為構建施助者和求助者的平等社會關系創造了前提條件?!?/span>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建議,盡快開展對慈善組織自建網站的調研,規劃并提出標準化建設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同步對接系統。
致公黨中央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當前慈善組織公信力不足、運營管理不規范,是導致出現越來越多的個人求助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應積極探索將個人求助與有資質的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相結合,并加強對慈善組織的規范管理,提高信息公開透明度,從而提升社會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信任度。
營造更加和諧的慈善環境
王名認為,網絡慈善應當予以正面引導和鼓勵,需要在慈善法的框架下找到落地的相應機制。鄭功成也認為,慈善法立法,就是互聯網的發達為當今慈善事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必須充分利用。同時,互聯網又有虛擬世界的特征,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是常見的,所以應當強化監管。
“鑒于網絡慈善中存在的問題,要引導人們通過合法的慈善組織來行善,以確保人們的愛心不受欺詐。同時,還要大力發展社區慈善,在熟悉的環境幫助身邊的人,這樣的行為更有效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鄭功成說,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必須對網絡上具有欺詐性的募捐行為依法予以打擊,包括經濟處罰和公布不法者名單、納入失信黑名單,甚至依治安法給予拘留等。這樣可增加違法者的成本,避免人們的愛心受到玷污。
致公黨中央的提案也建議,要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加大慈善法宣傳力度,使社會公眾認知慈善、依法參與慈善、關心慈善、支持慈善,樹立大眾對微公益事業的正確認識,營造和諧的慈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