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3月24日
■周明華
“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精準實施產業扶貧為重中之重,能夠為貧困戶在脫貧致富的小康路上長足遠進提供動力。近日召開的四川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議上,省委再次強調,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目標,聚焦年度脫貧任務,堅持問題導向、點面結合,扎實抓好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對于廣大貧困戶而言,取得暫時的經濟好轉其實不難,難的是長久脫貧,在小康路上穩步前行;難的是能實現貧困戶“家家有項目”“戶戶能增收”,產業有后勁,財源有保障。要做到這一點,就亟待將“輸血管”改造成“造血器”,觸發貧困戶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亟待調高產業扶貧的精度表,做好政策扶持和宏觀引導,既要因地制宜,讓產業項目“傾斜”得徹底、合理,又要最廣泛地觸醒所有貧困戶,使他們意識到利用好產業扶貧項目、把握好產業扶貧機遇的重要性,提起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
桃三杏四李五年,要吃蘋果等八年,棗子當年能賣錢。百姓的諺語蘊含智慧,這其實也是對產業扶貧的思路總結。2020年脫貧的時間底線越來越近,搞好產業脫貧,我們必須拿出只爭朝夕的緊迫感,要結合實際、把握時勢、因地制宜、精中選精,確定產業扶貧項目。一方面,要將產業扶貧好政策精準地滴灌到每一個貧困戶家中,讓他們充分享受陽光的普照和雨露的滋潤;另一方面,產業扶貧當警惕“南橘北枳”現象發生,不能因為產業扶貧是利好工程,就不假思索地亂用、亂上,最后弄成“產業夾生飯”。
有些產業扶貧項目,是慢中出細活、出實活,要把握好時間節點進行科學規劃,將其變成長久脫貧的動力源。我們需要在察納雅言、充分論證、科學研判的基礎上果斷上馬。有的項目見效快,既踩準了時間節點,又能提升貧困戶信心和勇氣,就該大干快上,要擯棄舉棋不定、瞻前顧后思維,以免貽誤戰機。這就像在產業扶貧這道大餐上桌前,不妨先從“短平快”的小項目入手,為貧困戶先上盤“點心”,起到定定神、加加勁的作用。
產業扶貧既是政府部門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利器,又是貧困百姓“脫貧奔康”的重要法寶。要讓產業扶貧“飛入尋常百姓家”,為脫貧攻堅提供持續性動力。我省地大物博,各地人文、地理、區情和產業優勢各不相同。上馬產業扶貧項目應把握各地特色、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意思是各地有不同的天時、地利、人和,產業扶貧的路徑布設,應該走各地特色的脫貧道路,不能搞“眉毛胡子一把抓”“掄起利器一刀切”。
“主大計者,必執簡以御繁”。路徑就是,從一團亂麻中找出線頭。對于產業扶貧而言,這個線頭就是基于精準定位的產業與項目,找到了線頭,就能調高精度表。以項目帶動,形成品牌與規模,激發農民致富的內生動力,才能對資本、人才產生恒久不竭的吸附力,形成“窮人看能人、能人盯項目、項目貼市場、市場引資本”的良性循環。歸根結底,精度決定高度、效能。實現精準產業定位,提升產業扶貧精度,是脫貧工作千頭萬緒中的關鍵抓手,需要真心、細心、耐心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