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而讓“本固”的重要保障,就是有一套好的機制,能讓好的政策落到實處,讓群眾更好地分享發展成果。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始終把民生當作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從基礎工作做起,立足制定基本標準、建立基本制度、構建基本框架,追求全覆蓋、寬領域、利長遠和可持續,全面均衡協調加以推進;始終堅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實施“十大民生幸福工程”,從教育提升、全民健康、文化繁榮、就業增收、保障擴面等方面著手,件件實事直指百姓最為關心的民生熱點,切實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話及民生,恰如一股挾裹著暖流的春風,細致入微地穿掠過百姓油鹽柴米的生活。民之生計,可以是一餐飯、一段路、一條河、一道堤,而始終與民生福祉如影相隨的,是住房、是就業、是上學、是看病、是養老,匯聚民心,關乎大局。
回望過去的一年,廉租房、保障房拔地而起,城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社會救助工程溫暖萬家……伴隨著一項項民生新政、一樁樁民生實事落地生根,全州經濟社會在健康發展的軌道上穩步前行,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巧做改善民生“加減法”
就業是民生之本、幸福之源,同時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突破口。
過去的一年,對于色達縣卓亞村民翁鳩來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已過不惑之年的他通過人力社保部門組織的實用技能培訓,成為當地秦艽種植能手。他說,相比以往背井離鄉在外打工,如今掌握了一門種植技術,在家門口發展藥材種植業讓他覺得很踏實。
身處大山的農民,有了一項技能就有了就業機會。近年來,我州把促進群眾就業、增加群眾收入作為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積極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全方位提升就業援助和服務水平。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實現全州城鎮新 增就業30000人,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達35000人,促使勞動者就業質量得到全面改觀,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局勢基本穩定。
政府對于“民生情懷”的擔當,讓百姓收入逐步增長。去年,全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60元,增速25%,是全省增速的1.66倍,城鎮居民收入也保持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正逐步縮小。
改善民生需要做好“加減法”。一方面要努力保障就業、提高群眾收入,做好“加法”。另一方面通過減少群眾在就業、住房等各方面的支出,做好“減法”。通過這“一加一減”,使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分享發展成果。
“以前到處‘蝸居’的日子過怕了,不但租金貴而且經常得搬家,生活極其不便。”搬進甘孜縣新區的廉租房,張蘭按捺不住興奮之情,她說,如今這個近50平方米的套間,不僅水電設施齊全而且費用低廉,這為原本拮據的生活節省了不少的開支。
住有所居、安居樂業,亦是民生所盼。為了讓百姓圓上安居夢,我州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全州將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2854套,改造城市棚戶區和小城鎮危舊房5076戶,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3200戶,逐步形成以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為主的多層次、全方位的住房保障格局。
讓民生跟著“民聲”走
“如何實現教育公平,讓孩子們‘人人讀好書’”?“怎樣才能讓群眾買得起藥、看得起病,就診更方便”?“如何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老百姓急盼的“民聲”,成了民生幸福工程的指向標,而將群眾希冀與民生需求系于心頭的政府,辦法總多于問題。
“取消藥品加成,降低基本醫療服務費,減輕了我們農牧民群眾的醫藥費用負擔,感謝政府的惠民政策……”在康定縣醫院便民門診, 常年患病的扎西大爺告訴記者,實行藥品零差率,降低基本醫療費,自己每月醫藥費支出可減少100多元,一年下來就是1000多元。
去年以來,我州以改善基本醫療服務為重點,全力建設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大力降低醫療費用,切實解決老百姓“看病貴、就醫難”問題。同時,我州全面啟動了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三大基本醫保覆蓋率均達到省定95%以上,基本藥物制度與全省同步實現基本覆蓋。
對越來越多的家庭而言,把子女培養成才,就是最大的民生。新學期伊始,來自廣安市華鎣縣的蘇小雯安靜地坐在康定縣實驗小學五年級的教室里認真聽課。蘇小雯作為外來民工子女,享受著和本地孩子相同的待遇,共享著同樣的教學資源。
通過調整優化公共教育資源,加快改善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大力促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去年,我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10.15億元,新建鄉中心雙語幼兒園21所,鄉鎮中心幼兒園實現基本覆蓋;寄宿制規模優質辦學工程全面啟動,開工建設學校57所,已建成13所;實施免費學前教育計劃,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小學、初中保持較高入學率;全面推進高中集中辦學工程和新課改工作,高考錄取率達96%。
如何真正讓百姓得到實惠,不斷增強百姓的幸福感?近幾年,我州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并推出一系列社會保障措施,
“過去,我們僅靠奶奶微薄的養老金維持生活。現在,我們被納入低保,而且這些年低保金漲了幾次,生活的壓力才有所減輕。”家住爐霍廉租房小區的亞瑪抹著淚說:“這還是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要不然我和奶奶倆真不知道要怎么過。”
亞瑪自幼失去父母,與奶奶相依為命。2009年,亞瑪被納入城市低保戶,去年6月,亞瑪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成為一家單位的臨時工。“生活雖然充滿坎坷,但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對以后的生活,亞瑪信心滿滿。
近年來,全州認真落實元旦春節慰問一次性補貼、臨時旱災生活補貼、臨時價格補貼等政策,發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金,切實維護了城鄉低保對象的權益。城鄉低保工作實現了城市低保動態管理下“應保就保”,農村保障范圍不斷擴大。同時,我州認真落實、穩步推進各項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參保總人數達153.02萬人次。
民生跟著“民聲”走,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在衣食住行中寫進牽掛關懷,在百姓憂樂間收獲累累碩果,已成為全州上下堅持不懈的民生追求。
“文化惠民 ”助推“幸福源泉”
“笑聲在風中飄蕩,幸福像花兒一樣。”文化為加速我州民生事業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為百姓幸福生活增添了新的內涵。
一場場免費放映的電影,讓藝術走進農村群眾生活;一間間農家書屋,敲開了農牧民致富大門;一臺臺群眾文藝匯演,點燃了村民對文化的熱情……近幾年,全州文化惠民工程讓越來越多的山村百姓享受到了文化所帶來的真真切切的實惠。
“阿卓拉耶,列瓦卓拉跌木啦呀……”在德格龔埡村經常飄蕩著美妙愉快的音樂。每每聽到這悅耳的樂曲,人們就知道,村民在村委大院又跳起了鍋莊。村民扎娜告訴記者,現在,村民們都喜歡出來跳跳舞、運動運動,既強身健體又修身養性。我們還經常排練節目,和臨近村在重大節日的時候組織文藝匯演,互相切磋,相互提高。她表示,自己不僅經常參加文藝匯演,還時常成為農家書屋、“壩壩”電影的常客。免費電影愉悅了村民的身心,農家書屋增強了村民的致富信心,黨和政府為我們老百姓想得太周到了!
近年來,我州積極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從硬件完善到管理提升,步步推進。全州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活動載體不斷創新,全州送文藝下鄉600場,送講座下鄉3000余場。同時,積極開展以“鄉村文化藝術節”為主的全州性、全縣性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文化惠民的普及范圍不斷擴大,群眾主動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也不斷增強。
回看來時路,甘孜大地留下了一串串解民憂、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實腳印。增收惠民、醫療惠民、城建惠民、教育惠民、交通惠民、文化惠民、就業惠民……州委、州政府把一件件實事辦到民生最需處、最想處、最急處。各項民生工程的加快建設,讓越來越多的百姓在生活中積攢出信心,醞釀成了幸福。(見習記者 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