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7月05日
——記全州先進基層黨組織爐霍縣宜木鄉蝦拉沱村黨支部
蝦拉沱村位于爐霍縣宜木鄉,全村129戶529人,有農牧民黨員34人。扶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蝦拉沱村黨支部緊跟我州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北部州級產業發展示范帶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和服務發展功能,結合協會、農戶、企業優勢,推行“支部+”產業發展模式,加快“四好新村”建設,探索出黨建助推“脫貧奔康”的成功模式。
堅持黨建引領
蝦拉沱村黨支部結合爐霍縣“1235”發展戰略找準自身定位,發揮支部核心引領作用,瞄準“脫貧奔康、富民增收”目標、牢固樹立“脫貧全靠支部引領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理念、創新“以土地換取發展空間”思路、突破“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傳統農業增收困難、資源利用效率不高”三大發展瓶頸,實現了全村人均收入新增長。
近年來,爐霍縣委、縣政府把招商引資和投資軟環境改善作為村組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在這一政策感召下,蝦拉沱村以村支部為核心、政府為主導,穿好“兩條線”, 解決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充分發揮村支部政治引領和服務發展功能優勢,針對村組經濟基礎薄弱,自身投入不足的實際,引進企業入駐,結合企業技術、發展優勢,建好投資軟環境,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水平,加快傳統農業轉型;發揮村支部宣傳教育和帶頭引領工作職能,針對群眾對企業信任不高,對政府政策了解不清的實際,強化宣傳引導,由縣政府牽頭與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加快投資環境建設,增強群眾脫貧奔康信心。
該村黨支部按照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解決傳統農業增收困難的問題,針對群眾對流轉土地后利益保障缺乏信心,思想轉變困難的情況,以個人獲益為突破口,算清“兩筆賬”消除群眾顧慮。算清土地流轉前后收支賬,按照每畝土地年產300斤糧食,每斤2元計算,畝收入600元,除去農業生產資料消耗,年畝產純收入在400元左右,流轉土地每畝每年收入580元,實際收入得到明顯增加。算清勞動力釋放增收賬,土地流轉后按照每戶可以釋放1名勞動力月收入3000元計算,戶年均增收將達到3萬余元,增收渠道得到明顯拓寬,群眾收入得到明顯增加。
結合本村實際,在發動宣傳上做文章,解決群眾傳統農業思想根深蒂固,相互觀望的心理問題,做好“兩件事”聚起發展合力。發揮好基層陣地宣傳引導作用,利用“農牧民夜校”等宣傳載體,在宣傳上下功夫,召開群眾大 會,明確困難點入戶走訪,逐個擊破,實現群眾思想統一。發揮村組干部帶頭示范作用,采取村干帶頭領路、黨員積極參與的方式率先垂范,簽定轉讓合同,傳遞正能量,凝聚正效益。通過努力,實現全村129戶100%參與,流轉土地2130.81畝,流轉資金123萬余元,激發了全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讓群眾的利益與入駐企業捆綁在一起,集聚起發展合力。
堅持搶抓機遇
蝦拉沱村黨支部把“群眾致富,村‘兩委’才有臉面;群眾不富,村‘兩委’臉上無光”作為工作目標,抓住爐霍縣脫貧奔康高原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契機,釋放轉型內生活力,探索建立面向市場、多元投入、合作共享、互利共贏的新模式,做大做強專合組織。
該村黨支部在百合花基地建設之初,以“建好環境,留住企業,戶戶受益,持續增收”為目標,建好兩項制度確保企業群眾雙受益。針對企業用工問題建立《百合花基地與蝦拉沱村用工制度》,按照企業用工需求,協商設立招用工中心,建立招用工的長效機制,在保障企業用工需求的同時,實現流轉土地群眾就近就業,優化企業用工環境,增加群眾收入,杜絕因務工而產生的矛盾糾紛,為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結合本村實際和企業用工需求建立《蝦拉沱村百合花基地務工制度》,對貧困戶、一般勞動力、技術勞動力的務工方式進行了全面規劃,做到了“戶戶有崗位,貧困戶有照顧”,全村近2/3的閑置勞動力進入基地務工掙錢,每人每天獲得100元的務工酬勞,預計今年勞務收入將達到96萬余元,人均增收1600余元。
該村黨支部積極尋找發展新思路,充分考慮本村實際情況,抓住“兩個契機”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抓住百合花基地建設契機,制定依托種植基地,發揮傳統農耕文化和藏漢結合的地域文化優勢,樹立“農旅結合產業”的思路,建立民居接待協會,通過縣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完成10戶民居接待戶建設工作,預計每戶每天能夠接待游客5—10人,月增加收入1500—3000元,“賞百合、游民居、品美食”將成為鄉村旅游的獨特亮點,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把增收致富渠道從以農為主向農旅并進延伸。抓住高原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契機,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新農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揮村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和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發展高效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培育人才為村集體經濟管理層注入新鮮血液,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由“單一型”向“多樣型”轉變。
按照“既要做富裕農民、也要做文明農民”的思路,以“四好新村”建設為目標,樹好“兩個標桿”倡導文明新風。利用紅色文化加強感黨恩、愛祖國、守法治、知奮進、奔小康的教育,建立常態化宣講機制,強化村民素質提升。鄉鎮宣講組每季度進村集中宣講一次,村支部宣講隊每月集中宣講一次,村內大小會議會前討論惠民政策落實情況20分鐘,確保了思想政治教育不間斷,感恩奮進不停歇。村黨支部把每年3月8日、6月25日和7月23日作為開展集中文化娛樂活動的三個“黃金周”,組織全體村民開展健康向上、文明和諧、團結奮進的文體娛樂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藏民族團結友善文化觀,積極營造“健康文明團結向上、和諧共進”的村組文化,勤勞致富、科學致富的社會正效應。同時為規范村民言行,結合實際制定了社會治安、消防安全、村風民俗、鄰里關系、婚姻家庭五個方面二十七條操作性強、內容易懂的村規民約,形成了言語美、行為美、村容美社會良序,一個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康巴第一村”正以嶄新的面貌行走在脫貧奔康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