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6月21日
志愿者清理愛心物資。
志愿者正在通往救災路上。
志愿者了解困難群眾需求。
志愿者分揀捐贈物資。
6月11日傍晚,在康定市新都橋鎮318國道旁一處名叫讓噶崗的山坡上,諾爾布正在自己創辦的藏式民居酒店內,向幾名青年游客介紹他們酒店的優惠政策。這些游客之所以能夠有折扣,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志愿者。記者看到,在諾爾布身后的墻上,一塊“青年之家”的牌子十分醒目。
今年5月,共青團甘孜州委啟動了國道318沿線“青年之家?志愿者驛站”建設工作,希望打造出陣地建設與志愿服務相依托,有藏區特色、能因地制宜、可發揮作用的最美青年驛站群落。諾爾布創辦的貢嘎宗酒店正是新都橋鎮上第一個“青年之家?志愿者驛站”,志愿者在這些驛站休憩都有折扣。
此前,甘孜州的志愿服務多依靠外來力量開展。近年來,在共青團四川省委和省群團中心的指導下,共青團甘孜州委積極發展壯大青年志愿服務隊伍,弘揚志愿文化,讓本土志愿力量成為推動全州公益事業不斷進步、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助力。
■吳浩 徐虹
打造永不離開的本土志愿服務團隊
6月10日下午,省群團藏區社會服務瀘定縣瀘橋鎮工作站內,瀘定縣團委副書記楊輝正把最近一次志愿服務活動的照片整理好釘在墻上。透過照片看到,當天的記楊輝正把最近一次志愿服務活動的照片整理好釘在墻上。透過照片看到,當天的活動是關愛敬老院老人,志愿者們為老人理發、檢查身體,老人們笑得很開心。“現在組織這樣的活動,招募志愿者比以前容易多了,常常招募5人有10多人報名。”楊輝說。
這樣的變化,源于近年來共青團甘孜州委在青年志愿者隊伍建設方面的一系列舉措。
過去,我州當地志愿者組織薄弱,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面臨招募志愿者困難等問題。“許多活動主要借助外地志愿者開展,一大車志愿者從成都等地過來,把活動做完,又紛紛離開。”楊輝說。
招來的志愿者留不下來,也影響了志愿活動的開展。省群團藏區社會服務瀘定縣瀘橋鎮工作站的專職員工丁凡告訴記者,甘孜當地語言多種多樣,“常常是一條山谷一種語言,當地另一條山谷的人也不見得聽得懂。外來志愿者見到老鄉,彼此間全靠比劃交流,服務效果肯定打折不少。”
“單純依靠外來力量不利于本地志愿者隊伍建設和志愿文化培育。而且我州地廣人稀,依靠外來力量還存在志愿者舟車勞頓、可能發生高原反應、志愿成本過高等問題。”甘孜州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澤仁娜姆說。
今年,共青團甘孜州委開始規范本土志愿者隊伍,基于“志愿四川”平臺,開展志愿者注冊登記工作。與此同時,共青團甘孜州委改變思路,通過倒金字塔結構,率先從村一級開始招募志愿者。截至目前,僅在瀘定縣就已實現了124個行政村、6大社區都有志愿者隊伍,目前共有130支。
據共青團甘孜州委不完全統計,全州已招募志愿者2萬余名,開設志愿者骨干培訓班20余場,輻射志愿者2000余名。“有了本地志愿者,就能根據實際需要更好地開展志愿服務了。”澤仁娜姆說。
讓志愿文化深入藏區青年內心
志愿隊伍、志愿項目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志愿文化的土壤。
目前,共青團四川省委正在大力建設“青年之家”綜合服務平臺,開設向所有青少年免費開放、由共青團運行管理的“門店”,希望實現共青團在青少年身邊的有形化、日常化。
為弘揚志愿文化,今年以來,共青團甘孜州委結合全州全域旅游發展,特別是國道318沿線旅游發展的需要,給“青年之家”做了一個加法——創新推出了“青年之家?志愿者驛站”,在沿途部分酒店內設置“青年之家”,讓志愿文化沿著國道318傳承開來。同時,我州還為審核通過的志愿者頒發“志愿者星級證書”,志愿者依據星級的不同,可以享受到各種優惠,比如獲得志愿者驛站的價格優惠。“這樣的做法,增強了志愿者的榮譽感和存在感,大家紛紛加入其中。”共青團甘孜州委書記鐘色說。
“這個項目巧妙地將服務青年的陣地建設和志愿文化培育結合起來,既打造了獨特的凝聚廣大青年的樞紐,又很好地弘揚了志愿文化。”團省委相關負責人評價說。
海螺溝景區入口處的彝族文化酒店,今年5月成為“青年之家?志愿者驛站”,酒店茶房內建起了“青年之家”圖書室,里面擺放著各類書籍,吸引著周邊幾個村落的青年朋友前來閱讀。茶房里的員工,注冊成為志愿者后穿上了統一的志愿者小馬褂上班,這也吸引了青年朋友的目光。“大家都感到好奇,了解之后,紛紛表示想要當一名志愿者。”酒店經理馬瓊說。
志愿文化深深影響著藏區青年。作為志愿者驛站貢嘎宗酒店的創辦人,諾爾布也加入了志愿者隊伍,經常為村民或者立志進入酒店行業的年輕人,免費提供服務心理學、酒店經營思路、酒店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訓。“我不僅要服務好志愿者,也要力所能及地去影響身邊更多的人。”諾爾布說,希望通過這種志愿服務,幫助更多相關行業的父老鄉親,帶領大家一起創業致富。
用志愿力量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6月12日,在瀘定縣海螺溝景區管理局一樓大廳內,一名游客靜靜站在一面“愛心墻”前仔細查看。墻上貼滿了當地團委收集的困難兒童的小小心愿,這位游客看了一陣,撕下其中一張,準備幫助這名許愿的孩子。
從“愛心墻”領取心愿是共青團甘孜州委開展的公益項目“雅遜心愿快車”。該項目由原共青團甘孜州委副書記袁雅遜發起,原名“心愿快車”,目的是幫助州里的貧困兒童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實際困難,比如一套文具、一個書包、一雙雨靴。袁雅遜因公殉職后,共青團甘孜州委將項目更名為“雅遜心愿快車”,目前已經有1000余名志愿者參與項目運行。截至2017年5月底,該項目已經累計整合物資3000余萬元,幫助農牧區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貧困家庭子女等特殊困難青少年群體實現各類心愿22247個。
從今年開始,共青團甘孜州委決心擴大“雅遜心愿快車”的影響力,讓它從州內走向全國。在共青團四川省委的幫助下,項目已在成都、北京等地開展了多次推介活動,“我們希望把項目打造成一個全省甚至全國層面的公益品牌,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支持,以此推動甘孜的公益事業發展。”鐘色說。
“參與了項目的人,都能成為我們的志愿者,當他們來甘孜旅游時,就能享受到志愿者驛站提供的各種優惠。”澤仁娜姆說,“雅遜心愿快車”已成為助推甘孜社會發展的公益品牌。
用志愿力量推動甘孜經濟社會發展,“青年之家?志愿者驛站”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彝族文化酒店利用茶館的優勢,舉辦了多場與創業、扶貧有關的沙龍,這些活動的開展,全部由志愿者提供支持。在距離海螺溝景區一號營地不遠的瀘定縣磨西鎮共和村三組,海螺溝景區的第一家志愿者驛站——木林森村溫泉酒店內的青年之家,利用場地較大的優勢,成立以來已經開展了多次主題志愿活動,包括志愿技能、志愿理論等多個主題。雨季的海螺溝多發泥石流,木林森村溫泉酒店的青年之家就專門開展了一次關于自然災害應急處理的知識培訓。
“志愿者是一個連接點,可以把眾多的社會資源、公益活動串起來。”省群團中心相關負責人認為,甘孜州以志愿服務為切入點,帶動公益事業和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的做法,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創新,可以為我省其他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圖片均由團州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