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6月14日
“互聯網+”助力 “教育園區”示范
我州首個教育園區——雅江縣呷拉教育園區一角。
在雅江縣呷拉教育園區,學生們在操場跳課間舞。
見證砥礪奮進的甘孜這5年
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侯青伶 文/圖
教育,始見于《孟子?盡心上》,稱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而教育,和人口、財富被孔子稱作為立國的三大要素。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也表示,“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在我州,教育一直被重視,教育規模效益逐步顯現,學校管理逐步規范,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優質教育、公平教育不斷推進,跨越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加快教育發展的活力和后勁持續增強。
數據顯示,2016年全州各級各類學校共達859所,其中:幼兒園389所,小學413所,中學52所,特殊教育學校2所,中職學校3所。全州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共179393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63%,小學毛入學率達到116.99%(凈入學率99.11%),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18.78%(凈入學率96.01%),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3.58%。
城鄉穿越,同上一堂課
我州成全省乃至全國“互聯網+”的應用典范
具體來看,在健全辦學體系方面,我州實施免費公辦學前教育計劃,全州在園幼兒達到27526人,較2015年增加1882人,形成了“廣覆蓋、保基本”的免費公辦學前教育辦學體系;落實義務教育“控輟保學”責任制,實施農村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義務教育在校生達到13.2萬人,逐步形成了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辦學體系;實施普通高中集中辦學,州內普通高中在校學生達到13364人,較2015年凈增10%,形成了集中高中教育辦學體系;認真實施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15500余名學生先后就讀內地中職學校
在加快發展教育信息化方面,目前,我州教育城域網覆蓋學校732所,占全州學校總數的87%,實現鄉(鎮)中心校以上有電學校網絡校校通,班班通設備覆蓋全州班級數的83%,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互聯網+”的應用典范;通過幼兒園觀摩式、小學植入式、初中錄播式、高中直播式四種遠程網絡教學模式,實現了內地優質教育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的充分利用,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教研、師資培訓、學校管理、公眾傳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規模辦學,個性化教育
我州首個教育園區精心打造“教育綜合體”
“砥礪奮進看甘孜”大型采訪活動走進我州第一個教育園區——雅江縣呷拉教育園區。園區位于雅江縣呷拉鄉中心地帶,總投資2.9億元,規劃用地面積138000平方米。從2012年開始,擬用10年時間,完成遷建城區二完小、雅江中學初中部、新城區幼兒園等3所校園。
這是一個“教育綜合體”,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黨校,囊括學校教育和社會培訓教育。教育園區將大大提高藏區教育水平,意味著藏區教育從以往學校規模小、辦學不集中、教學條件差向規模化的系統教育轉變。
該教育園區將以基礎教育為主體,建設新城區幼兒園、城區二完小、縣中學初中部等3所學校,配套學前教育設施設備。“建設雅江縣呷拉教育園區是我州從教育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的決策,是加快甘孜教育發展的重大舉措。”雅江縣教育局負責人說,“我們將努力打造園區特色文化,增強園區育人實效。”
前往采訪時,副校長楊桂林帶著記者幾乎走遍了配套素質教育的綜合樓的每一間教室,電教室、美術室、音樂室、視聽室、手工制作室等一應俱全。僅手工制作室,就設有6個分區,學生們可選擇剪紙、陶藝、廚藝、縫紉、木工、鐵匠等不同的手工制作門類。
采訪中,不難看出,在這里,孩子們很享受學校生活。來自雅江縣解放村的古白是一位5年級學生,“在學校里很開心,除了上課,我喜歡踢足球,也喜歡打籃球。”
據了解,雅江將抓住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黃金機遇,從思想教育、素質拓展、文化娛樂、服務管理四大功能上建設好雅江縣呷拉教育園區,力爭打造南路教育重縣,成為我州南路人才集中輸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