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創 2017年03月21日
立足“早”、著眼“快”、落腳“實”
本網訊(記者 宋志勇)記者從州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我州在去年“首戰首勝”的基礎上,今年立足于“早”、著眼于“快”、落腳于“實”,確立“起步于一季度、快上于二季度、大干于三季度、收官于四季度”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謀“對策”,全面打響并推進全州脫貧攻堅“春季攻勢”。
——對標精準治本,打響并推進“春季攻勢”。在對標整改問題上,將問題整改全覆蓋延伸到2016年以前退出的貧困村和脫貧戶,列清單、定責任、發點球、強督導,進一步厚植基礎優勢,補齊短板問題,鞏固提升攻堅成果。在精準分解任務上,聚焦2017年“瀘定縣摘帽,366個貧困村退出、11787戶48524名貧困人口脫貧”目標,緊密對接省上22個專項部門,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要求,制定“1+22+N”的年度“作戰計劃方案”,將脫貧任務全部納入“五個一批”精準推進,把年度任務橫向分解到州級領導和州級部門,縱向分解到縣(市)、鄉鎮、村組、戶頭和人頭。在壓緊壓實責任上,先后召開3次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議、2次全州推進會議、3次片區推進會議,對2017年脫貧攻堅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全面推行“清單制+責任制”“點位制+時序制”,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確保了時間到天、任務到人、工作到點。
——對標精準施策,打響并推進“春季攻勢”。在加快項目前期上,整合扶貧專項資金和財政支農資金45億元,落實產業扶持等四項基金7.1億元,撬動金融資本204億元,明確脫貧攻堅項目1800余個。按照3月底完成前期工作、4月初全面開工、11月底全部竣工的要求,加快項目工作進度,所有項目的前期工作均已完成90%以上,東南部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已陸續開工一批,其余不具備開工條件的將在4月全部開工。在抓實易地搬遷上,結合全域旅游打造、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結合產業發展布局“三結合”的思路,山上往山下靠、窮山往富土靠、山區往景區靠、小村往大村靠、農村往城鎮靠“五靠”的原則,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風貌、統一布局、統一建設“五統”的要求,加快實施3232戶12654人易地扶貧搬遷,并將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同規劃、同設計、同搬遷,確保今年10月底前全部搬遷入住。在深化對口幫扶上,積極主動對接中央機關定點扶貧、省內對口幫扶、東西扶貧協作和省直機關(川企)幫扶工作。交通運輸部、廣電總局、交通銀行、中糧集團計劃投入幫扶資金7018萬元,成都、瀘州、宜賓三市計劃在2017至2021年期間投入對口幫扶資金26.68億元,廣東省計劃投入對口支援資金2.08億元,省直機關(川企)計劃投入幫扶資金1.1億元,將從產業發展、就業創業、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助推脫貧攻堅。
——對標精準發力,打響并推進“春季攻勢”。一是抓實效攻堅,加快減貧摘帽步伐。對照脫貧攻堅總目標,進一步細化實化年度計劃和22個專項方案,完善貧困村幫扶規劃、充實貧困戶幫扶內容,形成接地氣、服水土的工作方案,把精準體現到每一個環節,制定倒排日程、倒排工序的“作戰表”“路線圖”,嚴格實行“日監測、周通報、月調度、年考核”制度,確保年度脫貧攻堅成果經得起“看、查、問、算、評、驗”。二是抓牧區攻堅,加快改變貧困步伐。深化“三加強一規范”措施,著力攻克高寒牧區這一“硬骨頭”。加強生產組織,培育龍頭企業、家庭牧場、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280個,提高畜牧業綜合效益,著力鋪就脫貧奔康路子。加強生育管理,出臺《計劃生育管理辦法》,加大生育秩序整治力度,認真落實計生獎勵扶助政策,堅決遏制超生致貧現象。加強疫病防治,扎實開展包蟲病、大骨節病、結核病等地方疫病綜合防治,確保貧困患者縣域內住院治療個人費用“零支付”,有效阻斷因病致貧鏈條。三是抓基礎扶貧,加快轉變窮貌步伐。聚焦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目標,整合項目資金、優先安排貧困村項目。一方面,著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確保年內完成3232戶1265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3084戶危房改造,建成191個貧困村通村硬化路2602公里,鞏固提升283個村20933名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完成貧困村農網改造升級項目61個,解決34個貧困村通訊難題。另一方面,著力彌補社會事業欠賬,建成319所村級衛生室、366所文化活動室、41所幼兒園和瀘定縣12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扎實推進低保線和扶貧線“兩線合一”,實施低保兜底4619戶15541人。四是抓產業培育,加快脫貧奔康步伐。切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旅游+”“生態+”“互聯網+”“園區+”“飛機+”產業發展模式。圍繞全域旅游“兩環一帶”布局,結合7個省級百鎮試點、300個州級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鄉鎮17個、示范村52個。依托“圣潔甘孜”品牌,發展“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建設1個州級、2個縣級、5個鄉級電商服務中心。圍繞農牧業“一圈一帶一走廊”布局,加快建設6個州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確保年內建成特色農業基地70萬畝、特色林果基地90萬畝、特色養殖小區40個,力爭每個鄉鎮有1—2個主導產業,每個村有1—2個增收產業,實現農牧民穩定增收。五是抓就業發展,加快就業增收步伐。實施訂單定向培養計劃,分類開展技能培訓5815人,提高貧困人口就業能力;組建勞務開發公司,出臺貧困群眾就業創業支持政策,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依托對口援助單位搭建就業服務平臺,加大扶貧勞務協作,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到對口援助地務工就業;有序開發生態保護員、防災預警員、動物防疫員、衛生防疫員、環衛保潔員等公益崗位3000個,推進貧困群眾就地就業,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有1個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六是抓內生動力,加快勤勞致富步伐。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扎實辦好農民“夜校”,組織群眾學漢語、學文化、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術;深入推進“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主題教育,講清“惠從何來,恩向誰報”,讓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繼續實施脫貧攻堅“358”示范工程,打造3個扶貧示范縣(市)、50個退出示范村、800個脫貧示范戶;切實抓好290個省級、374個州級、213個縣級“四好村”創建,進一步激發群眾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引導群眾自力更生、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