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趙若言
“平時演練到位,老百姓閉著眼睛都知道往哪兒跑。”
站在丹巴縣東谷鄉二卡子溝前,丹巴縣國土資源局局長倪光全拿著話筒,向在場的200多名參觀者講起丹巴東谷鄉“8·9”特大泥石流的避險經歷,聲音洪亮。
近日,全國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工作現場會在甘孜州丹巴縣舉行。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20個省市的200多名國土資源一線工作者,他們中,很多人都是不遠千里,第一次來到這里。
這樣一個全國性的會議,為什么選在丹巴開?大家能取到什么經?
到“地質災害博物館”長見識
國土資源部相關負責人透露,“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開闊眼界。”
該負責人說,什么是地質災害,什么是地質災害隱患體?在茂密的植被覆蓋下,如何開展地表調查?發現地表上的變化,如何進行深部情況的判斷?巨石懸空、滾石堆積,什么時候會掉、會滑?這些都是世界性難題,但都能在丹巴看到,并尋找到一些答案。“聽說丹巴素有‘地質災害博物館’之稱,我就想親自來一趟,看一看這樣一個地方,是如何與地質災害抗爭的。”云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主任祝傳兵說。“一路走來,我對地質災害發現難、預測難、防范難的復雜性都會有較為深刻的認識。這對我們直接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者而言,十分重要。”福建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周偉棟說。
選擇丹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推廣去年丹巴縣東谷鄉“8·9”特大泥石流的成功避險經驗。
去年8月9日凌晨2時左右,甘孜州丹巴縣東谷鄉二卡子溝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沖出泥石流物質60余萬方,沖毀房屋10棟,85棟房屋嚴重受損,651名群眾受災。災害發生時,由于防范體系嚴密,監測預警及時,防災隊伍得力,1521名群眾及時有序撤離,直接受泥石流威脅的651名群眾無1人傷亡。
這一成功避險案例得到國務院、國土資源部的批示表揚。為推廣成功預警經驗,國土資源部選擇在今年主汛期即將來臨之際,在丹巴召開全國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工作現場會,并針對當前防災嚴峻形勢,對今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
學災前應急避讓,災后扎實治理
監測員當“司令”,權力下放一線,換來救命黃金時間;預警器土洋結合,煙花沖天炮與專業監測器齊上陣……
丹巴東谷鄉“8·9”特大泥石流爆發前,根據各級預警信息,二卡子溝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員高度警惕,將“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的“三避讓”原則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果斷提前通知受威脅群眾做好主動避險撤離的各項準備。“預警信息發出后,受威脅人員能夠按計劃高效撤離,‘三避讓’原則的落實是這次成功避險的核心因素。”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楊冬生說。
牢固的應急避險體系再次經受住了考驗。今年5月16日,受暴雨和冰雹影響,丹巴縣發生10余處泥石流和崩塌災害,當地果斷組織212人提前主動避讓,未造成因災傷亡,再次實現了地質災害成功避險。
二卡子溝治理工程同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去年沖出60余萬方泥石流物質的二卡子溝如今已徹底變了模樣——水流在溝內新建好的15米寬的排導槽內自上而下流過。
據二卡子溝治理工程總工程師錢江澎介紹,主體工程將在6月30日主汛期到來之前完工,目前,溝上游2個大攔壩還在抓緊施工,用以阻攔粗樹干和大石塊。“按照20年一遇標準設計,50年一遇標準校核。”錢江澎說。
未來,沿二卡子溝主要道路,還會建由鍋莊廣場、田園休閑空間和濱水休閑空間三部分組成的公共活動中心。
除了這種大型治理工程外,在未來3至5年內,丹巴縣計劃全面開展小流域綜合整治、應急排危除險、專業監測、應急能力建設等工作,基本完成主城區和各小流域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不僅要能夠實現災前成功避讓,更要進行扎實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丹巴能夠做到的,希望全國各地都應該做到。”國土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