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課程量身定制,入學就簽《就業協議》
□記者 江蕓涵
還有兩年,羅娜就大學畢業了。她的同學,有的已經開始著手謀劃未來的就業出路。羅娜卻不需為此犯愁——作為西南民族大學藏學院2013級旅游管理訂單定向班的學生,早在入學后不久,她就與甘孜州旅游局簽訂了合同。
5月中旬,甘孜州將發布2015年公開招考聘用專科類定向培養緊缺專業人才的公告,今年的考試時間仍是6月18日。“五一”假期,羅娜給家里的親戚打電話,告訴即將參加高考的表妹怎么報名、怎么準備考試。“家里人看到我現在學得不錯,工作也定下了,都覺得訂單定向培養是條好出路。”
“訂單”的緣起
專業人才量少質弱、青黃不接
“一個文物大州,卻沒有1名科班出身的文物專業技術人員,文物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全靠聘請外地專家開展。”這是甘孜州文化體育和廣播影視局人事科科長藏格的一塊心病。由于文物博物專業屬比較冷門而又要求極高的專業,本地高中畢業生無人報考此類專業,而外地人才又很難引進,多年來,州縣未能引進或考聘1名文物專業人才。
這樣的事例并非個案。甘孜州專業人才量少質弱、青黃不接,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
目前,甘孜州基層專業人才缺額達3000多名。州長益西達瓦說,“本地學生考不起,外地人才引不進,引進人才留不住”是根本原因。以2008-2012年為例,全州招錄本科以上事業人員1137人,辭職363人,考起但不報到80人,流出州外114人。
但要發展,就離不開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甘孜州政府下了決心,要啃下人才匱乏這塊“硬骨頭”。
2013年起,甘孜州實施訂單定向培養本土緊缺人才計劃,連續4年為全州各行業培養1540名各層次緊缺專業人才。目前,在西南民族大學、四川財經職業學院等9所本專科院校和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有700余名和羅娜一樣的訂單定向生,所學是甘孜州15個緊缺專業,他們畢業后將回州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益西達瓦說,實施這項戰略性“人才工程”也是惠民工程,旨在為藏區發展培養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質人才。
如何“進得去”?
與院校合作爭取支持,用足用好政策
定向培養需要培養學校拿出專門的招生指標,設置適合甘孜實際的專業,高校能否接收是關鍵。
為此,甘孜州政府先后與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民族學院、四川財經職業學院等9所本專科院校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搭建“院(校)州合作”平臺,確保本土人才“進得去”。西南民大就將政策范圍定向招生計劃全部用于招錄甘孜州定向培養專業人才。兩年來,該校招收了動物醫學、動物科學、文化產業管理、旅游管理、電氣信息工程及其自動化5個訂單定向專業共147名學生,是培養訂單定向學生最多的院校。
甘孜州高中教育薄弱,盡管國家給予了特殊照顧政策,但本地學生考上大學的很少。按照國家現行定向招生政策,不能降分錄取,且只能定就業方向,不能定生源,要將生源鎖定在甘孜州范圍內又是一道門檻。
“我們反復研究國家招生政策,特別是對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進行了逐一梳理和研究,把政策用好用足。”甘孜州教育局局長嘎絨擁忠介紹說,一方面充分利用省內高職院校面向藏區試辦高中起點“1+2”模式高職教育鎖定本州生源,定向培養專科層次緊缺專業人才。定向培養學生入學后,采取單獨舉辦甘孜班的方式進行教學;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雙語專業招生優勢,積極對接相關院校,將部分定向培養專業設置為雙語類專業,解決本州學生入學問題。
怎么“留得住”?
投放定向就業崗位,創新人事改革
按照國家現行政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堅持“凡進必考”,而且必須具備大專以上文憑。這意味著,即使培養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如果畢業后不能回州就業,服務家鄉就是一句空話。
為此,甘孜州采取全州事業單位拿出崗位,州內大型水電企業落實就業崗位等方式,投放定向就業崗位,定向培養學生提前簽訂《就業協議》,解決“留得住”和“能就業”問題。
現就讀于四川財經職業學院13級會計16班的麥郎,早在入學前,就通過人事前置考試定向到爐霍縣朱倭鄉政府工作。在實施訂單定向培養本土緊缺人才計劃中,對成人高考本科類、普通高考專科類進行人事前置考試是一大創新。
每年在高考后拿到成績前,由州人社局及州級行業主管部門組織人事考試,以人事前置考試成績排序確定預培養對象。在學生入學前憑其定向培養學校定向培養專業的《錄取通知書》把學生預錄到相應工作崗位,并由縣人社局、用人單位與學校、學生及其家長簽訂《定向培養協議》。培養對象在合格畢業后,由州人社局統一辦理聘用審批手續,納入事業編制管理。
針對本科類人才,則實行雙向考核聘用。普通高考本科類學生入學后簽訂《定向培養協議》,合格畢業后,由州人社局投放專門崗位對其進行考核聘用,納入事業編制管理。“我來自農牧民家庭,考大學一直都是夢想,現在通過這個計劃,不僅能圓了大學夢,還在就業壓力這么大的情況下提前找到了工作。我喜歡會計專業,愿意回來為家鄉的繁榮與發展出一份力量。”麥郎說。
如何“用得上”?
與崗位對接,培養課程量身定做
麥郎的同學降初不吃,3年畢業后將進入康定市新都橋鎮政府工作。去年暑假,按照學校的統一安排,降初不吃到新都橋鎮政府實習了兩個月。“這次實習讓我清楚了接下來的大學生活應該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這些學生回州后,很多會到鄉鎮從事會計工作,無論是暑期實習還是在校培養,我們都注重與崗位對接。”財經職院會計二系主任尹東介紹,學校特別針對村集體財務工作內容開設《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操作實務》、《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等課程,力求學生在工作崗位中上手快、會運用。
為讓這些學生學的知識畢業之后用得上,培養高校與甘孜州政府、各用人單位積極溝通交流,并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特點和發展趨勢,專門制定了單獨的人才培養方案。
西南民大為訂單定向學生開設《甘孜州地方史》等課程;根據用人單位的建議,開設公文寫作與科技論文寫作課程;考慮到訂單定向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較差的情況,特別是理工科課程,專門聘請經驗豐富且同樣來自藏區的老師為他們授課。
為更好適應甘孜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學校也不斷完善專業設置。今年,省內9所本專科院校和甘孜州職業技術學校為甘孜州各行業定向培養21個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同2014年相比,新增加了文物與博物館學、化學(雙語)、廣播電視技術、道路橋梁工程技術、植物檢疫(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9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