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咖育苗基地。

王明花在精心管理幼苗。

這就是瑪咖。
■ 記者 袁飛 宋志勇 文/圖
“公司種植的瑪咖育苗馬上就可以移交給種植戶,種植戶種植瑪咖成品后,可以不愁銷路,又返銷給公司,公司將以每斤回收價30元給種植戶。”這是記者來到巴塘縣城郊的瑪咖育苗基地時,正在培育種植瑪咖育苗的61歲王明花大娘這樣對記者說道。
在瑪咖育苗基地,該基地負責人說,瑪咖育苗可以種植到今年8月份,這期間,只要符合公司要求種植的瑪咖產品,價格一律按照每斤30元回收,一畝地由原來種植青稞的畝產300斤,收入也只有300元;到如今,瑪咖平均每畝產值將達到4000元。去年共種植了800畝瑪咖,今年預計完成2000畝瑪咖的種植。
巴塘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農村穩步發展為目標,以“高原江南、綠色崛起”為主題,明確農牧民增收工作理念和思路并細化到各鄉鎮,統籌各方面資金,啟動實施了富農惠農、陽光惠民、防災減災、牽手暖心四個千萬工程,農牧民增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去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5420元,同比增25%,力爭2014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7%,達到6883元。
作為巴塘綠色原野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目前是四川省從事瑪咖種植面積最大、開發瑪咖系統產品最多、關注瑪咖產業最早的企業。該公司注冊的“雪域康巴圣湖瑪咖”品牌已逐漸成為青藏高原瑪咖第一品牌,并逐漸發展成為甘孜州瑪咖種植加工的龍頭企業。去年該公司與貴州茅臺企業集團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30噸瑪咖干果購銷協議,其合同標底為1500萬元;與此同時,公司和四川邛崍鹿靈酒業有限公司合作,共同開發了“雪域康巴圣湖瑪咖”養生保健酒,預計今年生產瑪咖養生保健酒3萬箱。
廣征意見謀增收
巴塘縣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工作。成立了落實農牧民增收責任制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副組長,各涉農單位和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研究制定了《關于進一步規范民生項目申報審批程序的意見》、《關于加快農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促進和推動農民增收工作的政策,并組織區鄉基層干部、離退休干部、農牧民群眾、基層困難群眾、宗教界人士、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及各類人才等8個層面代表召開座談會,研究農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工作,廣泛征求農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意見建議。
將資金用到刀刃上
該縣委、政府根據農辦上報的新村建設、民生項目等,研究和部署全縣的“三農”工作,充分發揮好農辦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的作用,杜絕個別部門亂表態、亂承諾、重復建設,確保各項項目資金用到刀刃上。全縣民生工程、新村建設、產業發展等涉農項目,必須通過縣委農辦渠道初審,縣委農辦將根據縣委、政府對全縣“三農”工作的總體安排和步驟,初審過后,報縣委、縣政府審核批準并由各業務部門和鄉(鎮)、村具體實施。縣委農辦對涉農項目和工程進行全程檢查督促,各項目實施單位和業主,必須將項目落實到人頭,并及時向縣委農辦上報項目的實施進度、簡報、工作總結。
拓寬增收路子
該縣以新增部分的40%為基點,按每年增加5%,達到60%的比例專款專用,投入“三農”建設。統籌協調各部門相關項目資金和雙流援藏資金上億元,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技術推廣。
啟動實施“富農惠農千萬工程”。從2014年起投入1000萬元發展農牧業,加大以水利為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穩固基本農作物生產,夯實農牧產業基礎,確保農牧民增收致富。
啟動實施“陽光惠民千萬工程”。投入5100余萬元資金,全力解決全縣19個鄉鎮122行政村的民生問題,采取“村申報、鄉排序、縣統籌”的民生項目申報程序,將解決180個制約農牧區發展的水電路等現實困難,助推農牧民增收。
深入實施“牽手暖心千萬工程”,縣財政投入上千萬元,繼續開展和諧寺廟創建活動,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啟動實施“防災減災千萬工程”。縣財政投入1000萬元,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統籌安排農村危房改造項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對水毀工程和險工險段進行加固修復建設,營造農牧民增收致富良好環境。
為增加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全縣“9+3”、大中專畢業生142人中123人全部安排公益性崗位,對“三農”支持大的企業政府給予傾斜支持和關心。2014年縣財政將發放工資和購買保險共401萬余元,同時縣財政還安排100余萬元對其余19人進行機械操作培訓。
強布局抓落實
巴塘縣因地處高山、半高山區域,屬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在高山區域,該縣著力打造萬畝優質青稞種植基地和千畝優質苦蕎種植基地。加強草原生態保護,把巴塘縣上德達村打造為體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有鄉土氣息、鄉村情趣的以草原旅游產業為主的幸福美麗新村。在半高山區域,建立萬畝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基地、萬畝特色馬鈴薯種植基地和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建立瑪咖育苗基地,在海拔2900-3500米適應種植區種植瑪咖2000畝,引導企業與農戶簽訂種植、收購合同,實現訂單農業。在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帶,建立油菜種植基地,引進企業種植火麻油等高端、特色產品,打造318線觀光農業走廊;打造夏邛鎮蔬菜園區,發展南區海椒、南區大蒜,建設優質、安全、綠色蔬菜基地,引導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與各學校食堂、企業銜接,簽訂蔬菜配送合同,實現訂單農業;發展酸石榴產業,縣財政投入資金65.8萬元建立酸石榴育苗基地,在竹巴龍、蘇哇龍等適宜區域種植酸石榴1000畝。
探索院縣合作
與川農大和四川久森公司合作,建立高原優質特色土豆(黑美人)基地,引導農民與企業和學校食堂對接,實現訂單農業;與浙江清華三角研究院試驗高原雪菊栽培,并擬引進高產優質特色蔬菜,現正處于品種馴化階段。
積極與省農科院川西北蘋果試驗站合作。對收集到的12個蘋果基因品種進行組織培養,同時在省農科院嫁接5000余株,建立巴塘蘋果品種園區,對1000畝果園進行提質增效,出版巴塘蘋果一書,申請巴塘特色蘋果原產地地理標識。
據展市場促增收
一是在全縣成立了5個種養專業合作社,引導農牧民參與市場競爭,走市場化發展道路。二是積極建設平價超市,搭建縣內“農超”對接新模式。政府給與一定政策扶持,由縣糧油公司開辟縣內種植大戶農產品自產自銷區,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堅持在政府引導扶持下自主經營,以略低于市場的價格銷售農產品,既穩定了物價,也使老百姓種植的農產品直達市場。
建立現代農特產品營銷體系,下一步將構建網絡營銷和大中城市實體店營銷雙模式,做大農產品對接電子商務平臺,加強與成都商報買購網合作,已簽訂了合作協議;與中青網“村官之家”合作,在淘寶網開設農特產品銷售網店,培訓“9+3”學生和社會閑散青年運用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農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