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2年06月22日
圖為丹巴甲居紅五軍團政治部舊址內部陳設。
圖為藏民獨立師師部舊址。
◎本網記者 馬建華 文/圖
1935年6月開始,紅軍先后三次來到丹巴,于1936年7月離開丹巴北上,前后駐留時間十個月。在丹巴期間,建立了中共丹巴縣委和7個區委、47個鄉村級蘇維埃政權,建立了第一支藏族紅軍武裝——丹巴藏民獨立師,翻越了海拔最高的雪山——黨嶺山。丹巴成為了紅軍開始長征后建立的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發揮了大部隊執行戰役計劃的中轉基地和大后方的作用。
紅五軍團政治部舊址、藏民獨立師舊址,鐫刻著中國工農紅軍帶領丹巴各族兒女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書寫了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丹巴段建設中,丹巴兒女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牢記黨的宗旨和初心使命,更加激發全縣各族人民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昂揚斗志,踔厲奮發,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紅色故事
丹巴有支藏民獨立師
1935年10月,紅軍攻占丹巴后,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李卓然帶領紅五軍團駐防丹巴。1936年3月,總部派紅31軍91師(師長徐深吉)駐防丹巴。紅五軍團政治部設在甲居鎮甲居二村。1935年10月建立丹巴縣委,后相繼組建7個區委;建立丹巴縣蘇維埃政府,組建47個鄉村蘇維埃政府和游擊隊、少先隊、婦女等組織。1936年2、3月,紅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徐向前、總參謀長劉伯承等紅軍領導人率領中國抗日紅軍先遣軍經丹巴革什扎、大桑、邊耳,翻越黨嶺大雪山,西進康北。同年7月初,紅五軍團與三十一軍九十一師組成右縱隊,由董振堂率領,經巴底、巴旺北上綏靖(現金川縣)。
丹巴藏民獨立師是第一支藏族紅軍武裝。師長馬駿與其父麻孜阿交(馬阿交)有一支地方武裝。1935年11月,紅軍將其改編為丹巴番民獨立團,由馬駿任團長;1936年1月,紅四方面軍總部和川陜省委決定,將丹巴番民獨立團擴建為丹巴藏民獨立師,馬駿為獨立師師長,李中權任政委,金世柏任副師長。中共大金省委和紅三十一軍抽調100余名干部、戰士到獨立師工作。獨立師編為3個團,不設營,每個團轄5—6個連,師部設在甲居鎮喀咔村。丹巴藏民獨立師主要擔負西起黨嶺,北至大金川丹巴段約三百里的警戒任務,在積極配合紅軍主力作戰、守衛重要交通要道、打擊當地反動武裝、保衛格勒得沙政府、宣傳發動群眾、籌集糧食支援紅軍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紅軍在丹巴近一年時間中,2000余名優秀的丹巴兒女參加了紅軍,僅巴底、巴旺、聶呷等9地就籌集軍糧和柴草200余萬斤、牲畜近萬頭(只、匹)、衣物和鞋3000余件(雙),為紅軍運送物資、擔架運送傷員、當向導和翻譯的有500余人次。
紅色傳承
筑牢理想信念信仰之魂
甲居二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喀咔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甲居一村獲評“全國文明村”。甲居鎮擁有“全國衛生鄉鎮”“四川首批省級鄉村文化振興樣板鎮”“四川生態氣候標志——風晴藏寨”“首批天府旅游名鎮”“涉藏地區新居建設先進集體”“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鎮”“省級鄉村旅游重點鎮”“省級森林小鎮”等榮譽稱號。
2020年,丹巴縣累計接待游客3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億元,而到甲居藏寨景區的游客占比就達35%左右。瞻仰紅五軍團和藏民獨立師遺址,成為游客的首選。
紅五軍團政治部舊址和藏民獨立師部舊址均位于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甲居藏寨景區內。2013年,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捐贈資金1000萬元,運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丹巴石砌技藝,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兩個舊址主體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繕。目前,兩個紅色遺跡遺址已經成為丹巴縣黨史學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也是甲居景區古碉藏房建筑技藝和嘉絨文化體驗區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丹巴縣充分依托革命烈士紀念園、紅五軍團政治部舊址、藏民獨立師師部舊址等紅色舊址遺跡,舉辦縣級干部讀書班、“追尋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等主題黨日活動。通過現場瞻仰和體驗教學,讓舊址遺跡變成學習課堂,讓文物史料變成紅色教材,讓黨員干部堅定信仰信念,鍛造對黨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
通過開展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觀紅色影片等系列活動,深入講解紅軍翻越黨嶺雪山、藏民獨立師革命事跡等歷史故事,將紅色故事編排成啦啦調、快板等具有丹巴元素的文藝節目演出。圍繞紅軍長征在丹巴“三進三出”的歷史,編撰了《紅軍長征在丹巴》《丹巴縣革命遺址遺跡紅色文化輯》。邀請專家學者、退休老黨員、五四獎章獲得者舉辦紅色文化研討會,進一步理清紅軍長征在丹巴的歷史脈絡。各級黨組織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開展紅色知識競賽、紅色文化演講比賽、集體線上觀摩學習等活動。
紅色品牌
在大渡河源頭高揚長征精神
一塊銀元黨費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堅定了世代丹巴兒女“丹心向黨”的信念和決心。在新的長征路上,丹巴縣致力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丹巴段紅五軍團紀念館和藏民獨立師博物館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始終堅持以長征精神的偉力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為指引,跨越更多的“雪山”,奮力走好新時代的丹巴“趕考路”。丹巴縣將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始終堅持以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為著眼點和著力點,立足紅色文化和古碉、藏寨、美人谷、生態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和特色農牧業,走好綠色生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丹巴貢獻。
在丹巴5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處處都有紅色印跡,丹巴縣提出了“一二二五”紅色文化打造思路。 “一園”:改擴建丹巴縣革命烈士紀念園。“兩山”:黨嶺雪山和紅軍駐防的頂鍋山。結合鄉村振興、紅色文化研學和紅色旅游開發等項目,打造黨嶺雪山和頂鍋山紅色旅游地,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兩址”:紅五軍團政治部舊址和藏民獨立師師部舊址。整合資源和資金,結合甲居景區打造,進一步完善相關設施和歷史文物展陳,為甲居旅游發展增添紅色景點。“五戰”:圍繞紅軍駐防丹巴期間同敵人的五次戰斗為主要切入點,分別在紅軍強渡大渡河(梭坡鄉鎮布寺)、南街戰斗與占領丹巴縣城(巴底鎮齊魯村)、圍攻頂鍋山和五里橋伏擊戰(東谷鎮東馬村)、巴底黃金寺戰斗、獨狼溝激戰(丹東鎮)五次戰斗遺址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傳習點,引導全縣黨員、干部、青少年等群體傳承長征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丹巴縣開發了“革命烈士紀念園—紅五軍團政治部舊址—藏民獨立師師部舊址”1條紅色旅游路線;另外6條以縣城為中心,轄區5條河流域為支線的“紅色人文+遺址遺跡+自然景點”的旅游線路正在規劃和打造中。丹巴縣將全面加強紅色文化、嘉絨文化、東女文化、西夏文化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使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真正成為丹巴之魂,擦亮“紅色丹巴”“中國最美鄉村”和“古碉·藏寨·美人谷”金字招牌。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