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4年02月17日
新建成的供水管網。
本網訊(丹援 文/圖)1月20日,家住丹巴縣城63歲的藏族老阿媽擁中拉姆像往常起了一個大早。開火、燒水、下面條……不到5分鐘,一碗香噴噴的面條便端上了桌。與往常不一樣的是,她再也不用跑到一里之外的大渡河擔水,而是直接擰開水龍頭就能接到甘甜的泉水。她說,多虧了成華區援建隊的傾情幫助,才讓我們現在吃水這么方便。
成華區援建丹巴工作隊自2012年7月進駐丹巴縣以來,20名干部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語言不通等困難,解當地群眾之所急,將當地群眾反映最高、呼聲最高的“吃水”問題納入到援建項目中,通過1年多時間的實施,縣城2萬群眾的“吃水難”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訪民情:
為吃水 經常到城外拉水
進駐期間,成華區援建丹巴工作隊通過走訪發現,丹巴縣原有的城市供水管網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由于供水管網口徑小和自來水廠處理能力有限,縣城內斷水的情況時有發生,群眾家中的水管、洗衣機、衛生間等大都成了擺設,無法使用。”據介紹,縣城里三樓以上的居民只能到一樓居民家中提水,或者就近吃山泉水、井水。另外一部分居民群眾就只能到一里之外的大渡河擔水吃。“有時候做個飯就要花費3個多個小時,其中就有2個小時用在擔水上,當年還有人為擔水,掉進了大渡河。”
“吃水難”成了縣城內2萬居民群眾亟待解決的難題。
解民困:
投入1000萬 兩萬群眾告別“吃水難”
制定水管改造方案、鋪設城市供水管網……從2012年年底以來,成華區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對丹巴縣城實施了舊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共計鋪設城市供水主管10公里、支管13公里,徹底解決了縣城2萬多名群眾的“吃水”難題。
成華區對口援建丹巴,成為抒寫漢藏一家親的一個縮影。據悉,2012—2013年,成華區投入3795萬元,相繼實施了三岔河大橋、村級組織陣地建設、甲居景區創“AAAA”、“優教圓夢”貧優生培養計劃、智力援助、嘉絨藏族文化推廣等20個項目,造福居民群眾6萬余人,同時吸引社會投資7億元投資丹巴旅游產業,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援助模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