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5月16日
探索“黨建引領、培訓扶智、產業帶動、資產收益”的“定制服務”脫貧模式
作為旅游資源富集、深度貧困的雙重疊加區,稻城縣自啟動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以來,縣委、政府立足實際積極順應群眾幸福生活新期盼向貧困宣戰,堅持“旅游+扶貧”思路,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培訓扶智、產業帶動、資產收益”的“定制服務”脫貧模式,讓全縣群眾在旅游全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獲益增收,不斷增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貧困人口數量大幅下降。
脫貧攻堅“攻心”為上
按照“對接高校、智力幫扶”的思路,依托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智庫”優勢,建成“1+55”稻城縣農民素質教育學院,結合全域旅游發展需求,大力開展旅游從業服務培訓;辦好“農民夜校”開設“漢語課堂”, 定期選定脫貧戶或致富能人進行講述“致富經”,為每戶貧困家庭培養1名“明白人”,堅定脫貧奔康信心。面對面做細做深做實群眾工作,選派55名優秀干部為第一書記到貧困村任職,組建貧困村駐村工作隊,為每個貧困村落實農技員和法制宣講員各1名;動員全縣黨員干部全員擔綱,每人聯系1—3個貧困戶,確保“一村一策、一戶一計”,全覆蓋幫扶貧困村、結對貧困戶,引導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積極引導有條件的貧困村發展鄉村旅游、貧困戶建設特色民宿,讓游客進入貧困家庭參與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在讓游客體驗藏民族風情文化的同時,也讓游客成為致富奔康的宣講者,讓貧困群眾感受“語言經濟”帶來的變化,使其在思想、經濟上“雙受益”。如香格里拉鎮亞仲村貧困戶桑姆,依托區位優勢多渠道籌資建設民居,通過鎮黨委、政府牽線搭橋,成功引進企業建設特色民宿、發展鄉村旅游,僅2017年該戶住房租賃收入就高達20萬元。
建設樣板“黨建”為魂
依托獨特的旅游資源稟賦,引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建立“支部+基地+協會+市場”的產銷模式,做大做強做精“稻城藏香豬”“稻城飛雞”“亞丁香”等區域特色品牌,努力提高特色農牧品牌的競爭力、輻射力和帶動力。如2017年拉木格貧困村開發出的“野生菌”產品,實現年收入1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76元增加至7000元,集體經濟由零增長為34800元。用足用活扶貧小額信貸基金,有效破解群眾產業發展資金短缺“瓶頸”,推動群眾自主創新創業。截至目前已向1105戶貧困戶發放小額信貸4105萬元;依托旅游服務業發展,建立就業服務平臺,促進群眾就近就業。截至目前,全縣旅游從業人員約4000余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近15%,就近就業成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充分發揮亞丁景區帶動優勢,開展冬季“游亞丁·贈特產·送健康·助脫貧”等一系列活動,借力推動農牧產品就地銷售,助推農牧群眾增收脫貧。
致富奔康“產業”為重
青山綠水帶來了美麗經濟,5A級亞丁景區的持續“火爆”也讓群眾腰包鼓起來了,按照現行“游客增長5萬人,生態補償提高5%”的標準,2016年景區接待游客218萬人次,兌現生態補償金717萬元,核心景區覆蓋的15個村511戶戶均分紅近1.4萬元。按照“股權量化、按股分紅、收益保底”的原則,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運用市場化手段,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將55個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量化到貧困戶,以縣供銷合作社為載體,投入到亞丁景區旅游發展公司,參與景區開發和發展,預計年底貧困人口人均可增收近350元。同時,鼓勵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按照貧困戶評級授信標準,將貸款入股給旅游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專合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定期獲得8%-10%的固定收益分紅,實現 “借雞生蛋”脫貧增收效果。推進“生態+扶貧”模式,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并重并行,對現行的亞丁景區開發農牧民利益補償分配機制進行改革,按照每張門票1元錢的標準提取設立生態旅游扶貧基金,讓貧困人口在綠色生態旅游發展中獲益,從而成為生態環境保護工程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建設者。
旅游扶貧“生態”為基
堅持黨建引領,常態推進評星晉級整頓提升,以“1234”工作法為核心(即:一清二準三曬四比。一清:摸清村情;二準:找準定位,找準發展思路;三曬:曬問題、曬措施、曬結果;四比:在黨支部的核心領導下,黨員比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比在群眾中的示范帶動作用、比誰的謀事擔當強、比發展致富的能力),狠抓集中整頓,建強基層黨組織,使鄉、村領導班子更加團結、規章制度不斷完善、骨干隊伍素質全面提高、財務管理規范有序,干部隊伍凝聚力、執行力、帶頭致富能力、規范財務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實現黨建促脫貧攻堅任務落地落實。
櫛風沐雨,春華秋實。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貧困群眾得到了更多實惠,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進一步催生和激發了干部群眾盡快改變貧困現狀的強勁動力,堅定了打贏深度貧困這場硬仗的信心和決心。 縣委中心報道組 曾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