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6月30日
——九龍縣著力提升黨建服務脫貧攻堅水平
本網訊(吳瑤 李迎秋)在深入推進脫貧奔康的進程中,九龍縣聚焦脫貧目標,注重發揮黨組織凝聚力、影響力、戰斗力,堅持將脫貧攻堅與黨建工作緊密結合,著力提升黨建服務脫貧攻堅水平。
選優配強班子,匯聚發展活力。以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緊扣服務型黨組織建設,重點從農村經濟人、后備村干部、退伍軍人等優秀農村人才中推選黨性強、能力強、改革意識強、服務意識強的黨員,選優配強全縣64個村(社區)黨組織帶頭人,其中致富能手、生產大戶25人,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中,農村企業負責人、農民專合組織負責人30人,農村致富能人86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創新培訓模式,建立合作渠道。創建縣、鄉、村三位一體的“學習+合作”外出考察新模式,即縣級聯系單位聯系對口幫扶單位落實考察地、提供考察經費;鄉鎮黨委政府負責制定培訓經費、項目、活動等管理機制;村支部根據自身發展上報受訓需求計劃,借助外出考察機會,同內地發達地區建立合作交流渠道。烏拉溪鄉在組織鄉村優秀人才外出考察中,爭取青白江區援藏辦大力支持,引進電商技術支撐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服務兩項幫扶項目,與5家農產營銷企業和電商平臺建立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搭建起了產業發展的全新平臺。
強化帶頭作用,引領產業發展。通過村“兩委”領辦、專合組織帶辦、黨員群眾聯辦的方式,優化“村支部+農戶+合作社+市場”產銷模式,盤活資金、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竭力打造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引領群眾脫貧奔康。一是創建信用聯社—貧困戶—企業“雙簽三贏”模式,采取“資金變股金、人人當股東”股份合作方式,增加村集體資產存量,帶動群眾直接受益。二是通過“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實行土地流轉,一改過去農戶零散種植為企業規模化科學種植。三是按照就近就地務工原則,在每戶貧困戶中吸納1至2名勞動力組建勞務大隊,在專合組織從事農業生產,實現貧困群眾務工增收。目前,全縣建立黨員精準扶貧示范工程19個,涉及種養殖業、野生菌類產品加工等產業,參與貧困黨員84人,帶動190余戶貧困群眾實現人均年增收200元左右。
辦實“農民夜校”,強化技術脫貧。軟硬兼施,通過落實教學場地、充實師資力量、豐富教學內容、規范日常管理,在突出感恩教育的基礎上,竭力實現“扶貧先扶智,脫貧先脫愚”的工作目標。以村級活動室為主陣地,依托農戶院壩和田間地頭開展實地操作、互動教學;將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轄區內“土專家”“田秀才”作為專職教師,農村技術能手、產業大戶、致富能人等先進人物作為兼職教師,以感恩教育為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種養殖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餐飲服務等培訓,引導群眾依靠實用技術致富發家。將“農民夜校”工作納入鄉村黨建年度目標綜合考核內容,定期開展督促督查工作,對重視不夠、成效不明顯的,及時問責追責,進一步規范農民夜校日常管理。
創新管理機制,壯大扶貧力量。突出問題導向,構建第一書記選派嚴謹、履職精細、激勵有效、制度規范的“三創一標”工作體系,著力解決第一書記重派輕管的問題。采取考核+考察、雙向推薦+組織評選的“2+2”選派模式選,進一步優化第一書記隊伍的文化結構和年齡結構。同時建立幫扶人才庫,統籌各方幫扶力量協同第一書記作戰,解決第一書記勢單力孤,攻堅乏力的問題。量身定制九龍縣《第一書記工作守則》,及時修訂完善《第一書記管理辦法》《第一書記保障辦法》《第一書記督導辦法》三項制度,創新建立《第一書記考核制度》《第一書記輪換辦法》《第一書記跟蹤管理制度》,確保第一書記從嚴從實從謹專職化服務。采取榜樣引領、業務交流、學習觀摩、談心通意、巡回督導五個途徑,多層次、多方位加強正反兩面教育督促,有效激發第一書記主觀動能、創業熱情,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