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6月28日
——道孚縣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
日前,筆者從相關部門獲悉,2017年,道孚縣將集中力量,規?;^域化發展農牧產業,圍繞“一區兩帶(牧旅融合發展區、休閑觀光生態農業發展帶和鮮水河流域產業發展帶)”現代農牧業發展布局,著力打造萬畝春油菜觀光基地、萬棒生態椴木青杠黑木耳種植基地、千畝中藏藥材種植基地、千畝紫皮馬鈴薯種植基地和千畝黑青稞種植基地。
“目前全縣上下已形成共識:脫貧奔康,產業是支撐,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道孚縣委書記蒲永峰告訴筆者,全縣將立足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全面叫響品牌,建立“造血”功能,讓群眾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脫貧不是目的,奔康才是目標。
■道孚縣委中心報道組
特色產業
開啟農民致富新希望
早春高原的四月,春雨如期而至。一大早,道孚縣甲斯孔鄉約學村黨支部書記高絨洛吾和包村干部班瑪仁孜滿心喜悅地趕赴木耳基地開始著手今年的鮮峽木耳事業。
甲斯孔鄉木耳基地位于道孚縣鮮水河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核心地帶,該公園內保存著成片的原始針闊葉林,氣候濕潤,腐殖層豐厚,最適合黑木耳、松茸等野生菌類生長。
黑木耳屬于腐生性中溫型真菌,自然產量小,食用價值高,并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人工生產只需用機械電鉆在直徑30-40公分的青杠段木上鑿出若干小洞,撒上木耳種子,便會收獲豐厚的回報,這不僅是希望的種子,更是播種著全村人的希望,“多謝國家的脫貧攻堅政策,如今我們都易地搬遷到縣城了,所以離木耳基地較遠,但因為全村人民都心系木耳的長勢情況,所以村上干部經常要到基地去照看”。高絨洛吾書記說。
通過走訪,筆者了解到甲斯孔鄉與上海投資方在道孚成立鮮峽生態農業科技公司達成協議,通過“基金+資源”方式,大力推廣鮮峽品牌(黑木耳),還與中央電視臺“發現之旅”欄目組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優質生態環境帶來了產業發展優勢,純天然、無污染的自然標簽讓甲斯孔鄉的特色農產品打開了銷路,有力地帶動了當地農牧民群眾致富增收。
甲斯孔鄉黨委書記高絨多吉介紹說:“下一步將依托木耳基地地處鮮水河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核心地區優勢,逐步形成甲斯孔鄉農、林、牧特色生態產品集精深加工、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產業發展鏈,用木耳種植‘小’產業實現群眾脫貧奔康‘大’增收?!?/span>
新村建設
實現美好家園新愿景
四月的道孚依然寒冷,鮮水鎮魯都村安置點塔吊伸展出幾十米長的鋼鐵巨臂在空中揮舞不停,一輛輛大型水泥運料車穿梭其間,工人們有的在澆鑄、有的穿鋼筋、擰螺帽、有的焊鋼架,有的在砌磚。整個工地到處是弧光閃爍,機器的轟鳴聲,交匯成一曲歡快的勞動和諧樂章。
魯都村距離縣城13公里,現有村民40戶16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全村耕地面積181畝,集體林權513.2畝,生產力低下,靠天吃飯收入有限,自然條件惡劣,且處于地質災害頻發的隱患點,2014年被確定為縣級重點貧困村。
自脫貧攻堅實施以來,針對魯都村的實際情況,道孚縣因地制宜制定了規劃設計方案,按照“住房+院落”的設計,投入1800萬元修建,并完善道路、水電管網、活動中心及相關附屬設施建設。
筆者走訪了解到,魯都村35套搬遷戶住房的主體工程已經完成,今年正在進行村級活動室等配套設施建設。
農旅融合
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
初春高原午后的陽光曬在協德鄉的7000畝油菜基地上,投資27萬余元購買的播種機在地里忙碌著,一袋袋有機肥分放在田坎上,好一幅春耕的美麗畫卷。
先鋒村距縣城85公里,平均海拔3571米。全村有115戶524人,全村耕地面積2168畝,其中可開發的集中連片土地達1000畝,近年來,該村積極發揮農牧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增強農牧民群眾參與產業發展意識,成立了雍格農業合作社,統籌發展農旅產業,同時優先解決先鋒村的就業與增收問題。
“我們按照‘統一耕地、統一播種、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割、統一銷售”的六個統一,油菜基地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標準化、規模經營產業化、農作物優質化。既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種植成本,又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綜合效益。今年計劃建成全鄉7000畝州級油菜示范農業觀光基地,發展農旅結合的路子,”協德鄉黨委書記四郎尼馬說道,“我們鄉已經舉辦了三屆木雅噶達風情賽馬節,現在大家的參與度高、賽事知名度也在逐年增加,今年7月縣上舉行的安巴農耕文化節我們協德是分會場,依托旅游,群眾的收入增加了,我們的產業也得到了發展,群眾的收入越來越好?!?/span>
筆者從縣農科局局長鄧孜羅布處了解到,先鋒村的油菜畝產約350斤,預計在10月份上市,7000畝油菜可收獲油菜籽245萬斤,產值可達735萬元;同時與成都市任康油脂公司簽訂了為期三年購銷協議,以每公斤6元的保底價收購,確保農戶的利益不受損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下一步,道孚縣將按照“一區兩帶”規劃布局,彰顯特色、突出規模、集中連片提高效益的原則,充分利用好鮮水河和國道350線過境優勢,在產業結構、產業基地、產業品質和產業品牌四個方面下大功夫,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大力發展民居接待、藏家莊等特色休閑觀光農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