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原創 2017年06月26日
本網訊(縣府辦)今年以來,色達縣四個強化力,促村集體經濟發展破殼重生。
強化人才儲備,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該縣優配強村“兩委”,將致富能手、退伍軍人、“9+3”優秀畢業生吸收進入村“兩委”班子,發揮骨干帶頭作用。截至目前,全縣村兩委班子任職人數中,吸納種養大戶、致富能手等36名。依托鄉鎮農民夜校和色達講堂,圍繞精準扶貧政策、產業實用技術、良好生活習慣等開展培訓2010場(次)。完成268名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培訓,選派基層優秀人員赴溫江、阿壩等地參觀學習,全面提高干部群眾脫貧致富能力水平。
強化科學規劃,增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按照市場化、特色化、規模化、效益化標準和“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原則,充分發揮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院幫扶優勢,用好縣級“五個一”聯系幫扶力量,組織開展藏餐制作、酒店服務、縫紉技術等各類培訓4次,惠及312人;組織科技隊伍深入17個鄉鎮開展送科技下鄉 17次,惠及1680余人。目前,已篩選出高原油菜、藏香豬、鄉村酒店、蔬菜大棚、民族手工藝等一批特色產業。
強化資金保障,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改變過去產業發展資金離心、分散、撒胡椒面等投向模式,充分發揮資金規模化、集聚化效益,統籌整合各類涉農惠農資金6727萬元發展基金,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同時,加大村集體經濟農貸信用扶貧貸款力度,為貧困村產業發展提供有力資金支持。
強化模式創新,添力村集體經濟發展。該縣創新“公司+村集體+‘能人’+貧困戶”混合制經營模式,以基金借貸和對口援助等方式注資村集體經濟,村集體以集體土地、林地、草地等資源要素入股,能人和貧困戶自愿以個人的資產、資源、資金、技術等要素入股,實行年終收益保底分紅,通過入股成功變“死資源”為“活資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閑置資源變成股權收益,加快帶動村集體創收、貧困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