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6月14日
■康定市委中心報道組 周燕 文/圖
6月4日,康定市持續降雨,到傍晚時分雨水停下,康定城四周的雪山水汽繚繞,太陽撥開云霧,大約6時左右,天空出現兩道巨大的彩虹,幾乎橫跨整個康定城。不少游客和市民發出驚嘆,紛紛舉起手機、相機拍照留念,也吸引了國內很多媒體爭相報道這一大自然的奇跡。
絕色雙虹跨情城,驚鴻一瞥恍若夢。近年來,該市全面落實綠色發展領先,資源保護率先,戰略工作爭先的理念,努力打造“山里樹成蔭,水可照鏡子,路成花帶子”的生態環境新畫面。大力拓展生態、農業、城鎮三類空間,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大力實施沙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全面落實退耕還林和草原生態獎補政策,按照“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的生態建設理念,逐步形成“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新格局。
扶生態農業,增添綠色生態新細胞
康定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達到28.5%,該市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做活生態文章。按照“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的原則,劃清功能區紅線,一張藍圖繪到底,按照“兩環一帶”布局,積極探索“種養結合、農旅互動、產村相融”的新路子,積極打造高原現代特色生態農牧業。
據了解,該市圍繞“一圈一帶一走廊”產業布局和“建設農業、林業兩個100萬畝產業基地”目標,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建成核桃基地6000畝、花椒基地1300畝。新建優質高產黑青稞基地1萬畝、羊肚菌1700畝、大櫻桃1100畝、蘋果300畝,種植藥材5256畝,實施人工種草1000畝,啟動牦牛、藏香豬標準化養殖場建設,促進生態建設和群眾生活的“綠”化。
同時,全力保護22097公頃濕地、444267公頃林地和137374畝耕地,鞏固上一輪退耕還林7.4萬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0.5萬畝,實施禁牧補助113萬畝和草畜平衡獎勵607萬畝及補播種草工作。
搞生態旅游,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生態建設是旅游發展的基礎。今年以來,該市進一步完善城鎮布局,啟動生態城市建設;調整產業格局,發展綠色經濟;加強項目管理,培育產業經濟;實施工程建設、完善生態設施,加強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環境;整合各方資源,強化工作保障,努力打造綠色屏障,以生態建設推動旅游業發展。
該市依托木雅風景道、新都橋濕地公園等,建立了鄉村攝影創作、徒步探險、休閑度假旅游項目和游客接待中心,成立了旅游和民居接待協會,完善了“支部+協會”和“村民入股、成果共享”的經營管理模式,大力發展藏家樂、溫泉、莊上村大櫻桃基地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建旅游新村50個,發展民居接待1982戶。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074元。
據了解,該市堅持以綠水青山為后盾,助推旅游產業發展,不斷推出旅游精品,按照“全資源整合、全景化打造、全區域覆蓋、全產業聯動、全社會參與”的思路,按照“一圈一帶一走廊”的產業布局,做大農業、林業兩個產業基地,實施“以一促二帶三”戰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優化結構,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最終形成生態旅游化,旅游生態化的良好格局。
山植樹、路種花,監測顯示,該市草原植被平均指數接連好轉,植被蓋度、高度、單產均有明顯提高,平均覆蓋率可達到80%以上。正在實施禁牧補助113萬畝和草畜平衡獎勵607萬畝及補播種草工作,2016年完成草補2365萬元,2017年草補實施方案已完成初稿編制工作。
生態建設就像正在繡的一幅山水畫,將多元色調配到恰到好處,才能繪出山清水秀、顏值高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