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5月15日
——甘孜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余應瓊 文/圖
種下一片綠色,共建生態家園。今年春天,甘孜縣全城動員、全民綠化,開展大規模的綠化甘孜行動,干部群眾學生,紛紛和同事、家人、同學組成義務植樹小組,有的揮鍬鏟土,有的扶苗踩實,一棵棵樹苗在他們身邊“站”了起來,形成了一條滿載希望的綠色長廊。
甘孜縣把生態建設作為“生命工程”,舉全縣之力縱深推進生態綠化建設,全領域、高標準實施生態保護與治理,開展大規模的綠化甘孜行動。今年,計劃發動干部群眾實施義務植樹 2.8 萬人次,累計植樹14.37萬株。以交通道路沿線為主要義務植樹區域,栽植云杉、旱柳、垂柳等樹種。
今年,甘孜縣實施重點工程造林綠化、水系造林綠化、草原生態修復、沙化土地治理、森林城市建設、綠色家園建設、道路綠化建設、生態成果保護八大行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全年將完成重點工程造林1.2萬畝、封山育林1萬畝、水系綠化8公里、沙化治理0.32萬畝、草原生態保護修復16萬畝、城市綠化0.03萬畝、綠色家園建設 0.11 萬畝、道路綠化59.4 公里,實現全縣林地保有量達 463.3萬畝,基本草原面積不少于662.6萬畝。
“撒種花草栽植樹苗,加快推進綠化工作,逐步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共進、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達到綠化、經濟二者兼得,讓荒山變綠嶺,讓綠嶺成銀行,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該縣環林局局長向國強說。
破解難題建生態走廊
錢從哪里來?今年,甘孜縣環林局和農牧科技局積極向中央、省、州級財政爭取3024萬元資金,縣財政按時將50萬元的育苗補貼資金投入到位,為綠化行動提供資金保障和種苗保障。交通運輸、水利、教育、市政等工程項目建設同步安排綠化資金,加強項目資金整合,綜合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治山和植被恢復,從資金上解除植樹造綠的后顧之憂。
如何保得活?甘孜縣堅持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花則花,研究推廣立體復活綠化模式。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注重綠化彩化,科學合理搭配植物,防止“千城一面”和不切實際的奇花異草,嚴禁“一夜成林”和盲目跟風改換綠化樹種。實行造林綠化成效與造林綠化指導人員的績效、目標獎掛勾,嚴格按合同兌現獎懲,確保綠化美化見到成效。
打造城市“綠肺”實現生態富民
垂柳招手,小草歌唱,微風拂面,藍天白云掩映在頭頂,清爽的空氣沁人心脾,綠色讓甘孜人生活更加舒適、更加幸福……“早晨出來鍛煉鍛煉身體,呼吸呼吸新鮮空氣,一天都有精神。”談起甘孜縣的綠化,在雅礱濕地公園鍛煉身體的王先生這樣感慨地告訴筆者,“樹多了、草綠了、城美了,城市綠化讓甘孜縣普通老百姓,就像生活在畫中一樣!”
“甘孜縣雅礱濕地公園遵循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構建健康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維護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甘孜縣環林局局長向國強對筆者說,“充分利用濕地公園及其周邊良好的自然資源和濃厚的藏區人文資源,全面發揮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能夠提高廣大群眾和游客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向國強介紹,圍繞濕地公園,甘孜縣將建立起集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為一體的類型齊全、分布合理、管理科學、效益明顯的生態文明體系,在構建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同時,打造豐富多彩的生態旅游品牌,增加生態建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今年,甘孜縣還將完成雅礱濕地保護二期工程,來馬濕地保護工程項目,珠姆圣湖保護工程項目,吉絨龍溝生態治理項目保護工程。
今年,甘孜縣將投資 180 萬元,新建雪域俄色基地6000畝,并實施村莊綠化,進一步改善農民人居環境,通過使用公益林管護資金,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482人從事護林員工作,向全縣農牧民群眾兌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3735.3萬元;通過生態建設和環境改善帶動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讓老百姓享受生態建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