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5月10日
■本網記者 陳斌
“條條大路通藏家,丟了背簍車子拉。”4月26日,記者探訪雅江縣河口鎮山背后村,老百姓唱著山歌,在大棚里采摘蔬菜,一派祥和的藏家田園風光。
兩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坑坑洼洼的碎石路,外面的信息進不來、村里的產品出不去;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通行條件相對滯后,成了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盼修路、盼致富、盼走出山溝溝的迫切心情,成了該村老百姓的最大愿望。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曾是山背后村的真實寫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山阻斷了村民們發家致富的夢想:土特產品無人問津,秀美風景閨中深鎖,村級產業無法推進……
村民們意識到:差距在路!脫貧致富的希望在路!必須迎頭趕上!
如何讓老百姓脫貧奔康,走上致富路?加快建設鄉村公路勢在必行。雅江縣委、政府與當地村民想到了一起:實施交通扶貧,堅持交通先行,助推產業發展,逐步改變村民們“出行難,致富更難”的困境,才能為當地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缺錢,但修路的錢不能少。去年5月,雅江縣交通運輸局劃撥650萬元作為山背后村通村路配套資金,為該村修建了一條5.7公里長的水泥路。“農村公路好比人體毛細血管,發達且通暢了才能更有活力,更加健康。”該縣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何志國向記者介紹說,該縣交通部門強力推進通村通暢公路建設,在規劃布局上下功夫,克服困難;在落實配套上下功夫,及早部署;在快速啟動上下功夫,加強協調;在安全質量上下功夫,實行“菜單管理”。現在,像山背后村這樣的“毛細血管”,已延伸至全縣的村村寨寨。全縣17個鄉(鎮)中,已有11個鄉鎮實現通鄉通暢;全縣113個行政村已全部實現通村通達,已有42個村實現通村通暢。
如今,走進山背后村,記者感受變化最大的莫過于交通變化。村道硬化后,一切悄然變好。“要致富,先修路。”在這里得到淋漓盡致展現:一條水泥路蜿蜒通向各家各戶,村民將收獲的洋芋、蔬菜以及豬羊等農畜產品運出大山銷售,增加收入。路好了,有的村民種了大棚蔬菜、有的村民養起藏香豬,客商也直接進村入戶收購農畜產品。村里因“路”的通暢而變得生機勃勃,村民們正滿懷信心地奔走在致富奔康的大道上。
記者在村里看到,村民們靠發展種養殖業發了財,房外室內裝飾一新,幸福感不比城里人差。自去年村道硬化后,村民騰武加入村上合作社,建起了養殖場,帶動全村發展藏香豬養殖,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騰武告訴記者,過去村里的路坑坑洼洼,晴天滿身灰,雨天滿腳泥。自去年將通村路修成平坦的水泥路后,村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我做過獸醫和木工,一年下來,賺的錢不夠養家糊口;現在,我家建了2個蔬菜大棚,養了24頭藏香豬。去年,僅養藏香豬所得收入就達5萬元。”騰武樂呵呵地說。
據了解,山背后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借助宜賓市的對口援助,建了畜禽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吸納村民們加入。去年,僅大棚蔬菜這項收入,每戶村民從合作社分得1萬元,養殖豬、羊又給村民們帶來另一筆豐厚的紅利。該村村支書汪修向記者介紹,建立合作社后,村上提取總收入的10%,作為管理、成本、飼料等費用,剩余部分全分給入股的老百姓。“有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村里的交通條件得到了改善;一條路,也給我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希望,好處多的真是說不完!”汪修這樣說。
“全縣各鄉鎮、各村寨都有自己的致富產業,村民們要把農畜產品賣出去,才能走上致富路,前提是要有路。現在通了路,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就有了信息的傳遞與交換,接受了新的觀念和思想,生活在山區的村民逐漸認識到思想上與外界的差距,也就有了改變現狀的壓力與動力,他們會思考怎樣才能過上更好的日子,生活才會越來越好。”提起交通給老百姓帶來的變化,河口鎮副鎮長王富康感嘆道。
近年來,雅江縣加快推進鄉村公路建設,一條條新修的柏油路、水泥路,像一條條“毛細血管”,把全縣廣大偏遠農村連接起來,使千千萬萬個像騰武一樣的農牧民家庭受益,鄉村公路成了廣大群眾的致富之路、希望之路、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