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3月31日
飼養員為豬喂食。
■本網記者 陳斌 文/圖
在茂密的山林里,三三兩兩的黑色“小精靈”若隱若現,它們或撒著歡兒地到處跑,或拱開泥土咀嚼草根。聽到生人靠近的腳步聲,這些小動物全一溜煙兒地跑進了山林……
3月16日,在半扇門鄉黨委書記任先博的帶領下,記者來到該鄉臘月山三村藏香豬養殖基地。在基地旁的林坡里,記者見到了上述情景。“藏香豬是放養型的,有著天生的野性,舒適的環境對它們是束縛,廣闊的原野才是它們良好生長的天地。”任先博這樣對記者說道。
據了解,臘月山三村藏香豬是本地豬與山林野豬雜交的二代品種,屬于原始的野外牧養類瘦肉型豬。它放養在山林間,以天然野生可食性植物及果實為主食,成長周期在兩年左右,成年豬平均體重不足80公斤,被稱為“高原之珍”。任先博告訴記者,臘月山三村平均海拔3000多米,村里生態環境好,林地資源豐富,非常適合這類藏香豬的生長繁殖。
不同于其他生豬養殖,藏香豬每天放養在野外,晚間的棲息地也要建在野外。為此,在省國土資源廳的對口幫扶下,2015年4月,丹巴縣扶貧移民局出資100萬元,在臘月山三村修建了藏香豬標準化養殖基地,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讓村民們通過藏香豬養殖實現持續增收。
還未走進養殖基地,門前的“精準扶貧黨員示范工程”幾個大字就進入了記者視線。在基地圈舍旁,只見幾頭藏香豬毛色黑亮,一雙耳朵耷拉著,額頭上那一簇整齊的長毛就像女子頭上的“劉海”,走起路來一搖一擺的,煞是可愛。在基地飼料房,貧困戶毛樹林正在為這些豬寶貝們加工玉米粉。據他介紹,豬寶貝們只有晚上才在基地里休息,白天一般都在山林里放養,餓了就在山上吃野草、啃野果,渴了就飲山泉,晚上回到基地就吃輔食玉米粉;一般的豬用飼料喂養半年就可出欄,而藏香豬肉由于養殖方式和所食食物的不同,需要兩年才能出欄。“我們的藏香豬全是放養,是生態豬。他們肌肉發達,肉質緊實有彈性,比起圈養豬肉肉色更紅艷,吃起來更有嚼勁,也更有營養。” 毛樹林說。
毛樹林說,他家養的10頭藏香豬仔已全部上交給合作社,保守估計收入6000元。“在基地當飼養員,每月有固定的工資收入,每天還可以空出很多時間照顧家里,比外出打工好多了。” 毛樹林的話道出了許多村民的心聲。
在臘月山三村,像毛樹林這樣的貧困戶,還有15戶。該村合作社免費為他們發放母豬,幫助他們發展藏香豬養殖業。該村支書毛文彬告訴記者,村里采取“集中喂養+散養”的方式,以統一價格從村民手中收購豬仔,再把豬仔集中起來,由合作社統一飼養、統一銷售。目前,合作社現有藏香豬120頭,馬上就能出欄銷售了,可賣得36萬元。這些收入除了提留20%用作村集體經濟和村公益資金,剩下的全部作為紅利返還給村里貧困戶。
藏香豬瘦肉率高、肌肉纖維細、野味濃,營養價值較高,市場前景廣闊。半扇門鄉黨委、臘月山三村兩委班子積極聯動,著手打通藏香豬肉進入超市和私人定制的渠道,讓更多的城里人吃上原生態藏香豬肉,讓村民通過藏香豬養殖收入得到穩步增長。
“在成都市成華區龍潭街道辦事處的幫助下,村里的藏香豬肉已進入他們的農特超市,實行集中供貨銷售。” 任先博告訴記者,由于臘月山三村藏香豬養殖剛剛起步,養殖的規模很小,合作社成員都希望能引進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行產業化養殖,打造屬于村民自己的藏香豬優質品牌,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增加村民們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