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20年09月23日
新都橋鎮下柏桑村黑青稞收割的情景。
高原生態蘿卜喜獲豐收。
理塘縣甲洼鎮江達村土豆豐收了。
萵筍豐收村民喜開顏。
蘋果豐收,瀘定果農笑了。
◎本網記者 張嗥/文 本網資料庫圖
長期以來,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團結帶領下,一代又一代勤勞淳樸的甘孜農牧民懷著“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美好愿景,充分發揚主人翁精神,充分利用我州得天獨厚的山水生態優勢和農牧業資源優勢,在甘孜這片圣潔美麗的大地上默默耕耘、辛勤工作,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創造美好生活、建設美好家園,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曲壯美的勞動者之歌,抒寫了一幅幅農牧業發展、農村和諧、農牧民增收的新篇章。
秋高氣爽歌盛世,碩果累累慶豐收。9月22日,石渠縣鄧瑪觀光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沉侵在豐收的喜悅里,工作人員將一箱箱整齊的高原小番茄裝車。“這些番茄都是企業預訂的,我們這幾天就忙著送貨。”示范園負責人萬緒說,如今,石渠種植的高原有機蔬菜和水果供不應求。“我們現在已建設蔬菜保鮮冷庫3300平方米,擁有大小冷藏庫3間,蔬菜冷藏運輸車6臺,并配備世界最先進的真空預冷機一臺,日處理農產品能力50噸,儲藏量可達5000噸。”萬緒介紹說。
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種植蔬菜水果,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如今的甘孜,不僅石渠的番茄受到州內外消費者的追捧,理塘的蘿卜、甘孜的土豆、瀘定的羊肚菌等早已坐上飛機遠銷海內外。
傳統農業大變臉
“再過一個月,這些稻谷就可以收割了。”入秋以來,在海拔3600多米的理塘縣瑪吉阿米花園農場,負責人丁方麗幾乎每天都會來農場稻谷種植大棚,守望著眼前即將成熟的稻谷。“將稻谷的種植地搬到高原,這在以往也是從未有過的嘗試。去年我們種出了我們自己的大米。”丁方麗說,旱稻種植的海拔最高極限是2000米,理塘目前試種的旱稻基地,是已知海拔最高的實驗基地。
理塘縣瑪吉阿米花園農場是我州比較成熟的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已入駐多家企業,園區出產的多種水果、蔬菜和菌類早已遠銷海內外,但種稻谷卻是首次。丁方麗坦言:“這是對四川涉藏地區特色現代農牧產業發展的一次創新,在觀念、技術、管理和市場、品牌推廣上都有重要意義,我們團隊選擇在理塘做這項實驗,就是看重甘孜現代農牧業發展的自然優勢、政策紅利和良好態勢。”
雪域高原種出旱稻,實屬稀奇,但這只是去年我州農牧業發展中眾多亮點之一。農牧產業事關基本民生,是為立國之本。近年來,我州各地圍繞“因地制宜、多產共興”的思路,緊扣“一圈一帶一走廊”的農特產業布局,突出抓好國道317和318線以及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三條流域,成片成帶成規模地推進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差異化發展,我州農牧產業發展的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5月10日,甘孜縣格薩爾青稞文化產業園倉庫外,生康鄉四村村民土登扎西拿到剛剛賣青稞的錢,喜笑顏開地說:“過去全鄉種植的青稞,不僅賣不起價,而且銷售渠道單一,大家種植青稞的積極性并不高。” 2018年,土登扎西種植的黑青稞,每斤最高賣1.6元,而且還不一定賣得出去。自從格薩爾青稞文化產業園建成開園后,全鄉的黑青稞由產業園統一收購,解決了全鄉黑青稞的銷路問題,黑青稞價格也提高到了2.2元一斤。“現在大家積極性都很高,很多村民都把自己家多年的荒地開墾出來,開始種植青稞。”土登扎西說。
據介紹,為進一步提升傳統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青稞產品向商業轉化,提高附加值,2018年,甘孜縣成功引進了上海貝瑪食品有限公司,打造集“收購+加工+存儲+展覽”為一體的格薩爾青稞文化產業園,通過園區實現產業的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提高農產品轉化率,實現了規模化發展。
據統計,去年我州深化“院州”“校州”合作,實施11個科技合作項目,引進推廣新品種16個、新技術12個;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36個,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4077戶。完成畜禽改良17.39萬頭(只),本品種選育3.5萬頭(只),培育指導中蜂養殖戶335戶。引進和培育涉農企業52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555家、家庭農場237家、種養大戶3497家。編制完成州、縣現代農業園區規劃,評定州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加快推進石渠、瀘定、理塘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全年累計登記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96個,過去的傳統農業正成為我州有奔頭的優勢產業。
生態品牌擦亮眼
“本次活動斬獲農特產品采購訂單114個,合計金額15.1億元!訂單簽約總額創下甘孜州農特產品銷售歷史之最。”在簽約儀式后,大屏幕上顯示的15.1億元幾個大字讓在場嘉賓掌聲連連。去年7月29—31日,由州委、州人民政府主辦的“甘孜州農特產品產銷對接現場會”在四川雅江、理塘舉行。本次活動以農特產品產銷對接現場會為核心,吸引了91家來自韓國、廣東、上海、成都等國內外知名農業龍頭企業及電商企業、20家旅行社參加。
近年來,我州借助廣東省對口支援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契機,“圣潔甘孜”農特產品品鑒會成為推動甘孜州優質農特產品與粵港澳大灣區廣闊的消費市場實現產銷對接,吸引了更多的廣東地區農業龍頭企業到我州投資發展,在加快全州農牧等優勢產業發展的同時,有效帶動廣大貧困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脫貧奔康,助推我州決勝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為加快建成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注入新活力。
2019年11月9日—11日,“圣潔甘孜·走進珠海”東西部消費扶貧協作暨高原臻品推介展銷會在珠海市對口支援甘孜州藏區文化體驗園舉行。我州18個縣(市)100多種特色農副產品集中亮相,珠海市民切切實實品嘗到了正宗的高原牦牛肉、香濃的酥油茶。通過我州特色農產品的展示展銷,進一步搭建甘孜州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我州特色農產品融入粵港澳大市場。同時,全面展示珠海對口支援我州稻城縣、理塘縣工作成果。
展銷會邀請到州內20余家企業,涉及全州“酒、肉、茶、菌、果、水、蔬、糧、油”十大類精品產品,牦牛肉、藏香豬、藏雞蛋、青稞酒、松茸、蟲草等高原特產齊集一堂。值得一提的是,展銷會主辦方還準備了10噸高原土豆和2噸特色青稞免費相贈。
據了解,自2014年以來,珠海傾情、傾力、高標準、高質量對口支援我州理塘縣、稻城縣,6年來,珠海與我州深化產業合作,支持兩縣立足自然稟賦優勢發展農牧、旅游等特色產業,高質量推進對口支援工作。
據州農牧農村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州實施雙品牌戰略,著力推進“圣潔甘孜”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全力推進藏字號、鄉字號、土字號農特產品,全州17個縣(市)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體認定,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15萬畝,累計登記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199個(其中:無公害農畜產品133個、綠色食品15個、有機農產品40個、地理標志產品11個),“四川扶貧”商標農產品71個,“圣潔甘孜”成為全省十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得榮縣C-47干紅葡萄酒斬獲第十屆亞洲葡萄酒質量大賽金獎,理塘縣成功申報四川省供港澳臺及東南亞“出口蔬菜種植基地登記備案”和“出口蔬菜加工基地備案登記”,同時被中國畜產品流通協會命名為首個“中國牦牛絨原料生產基地”。
豐收伴著幸福來
一根根白蘿卜,從理塘縣的沙礫地里,被農牧民拔出來,被迅速清洗、包裝,及時裝上排隊等候的冷鏈車。過雅江,翻折多山、二郎山,在雪域高原行駛四百公里后,抵達川西平原,再上成渝環線高速,后經廈蓉高速,抵達珠海、深圳,進入香港、澳門市場。
去年5月,記者站在海拔3600米的蘿卜種植基地,天空正飄著細雨,舉目是云霧繚繞的雪山,雨水滴落在四千多畝青綠色的蘿卜地上,白蘿卜已從土里探出頭來,似乎在等待采收。一股清甜的蘿卜味,伴隨著雨地里收割者的嬉笑聲,撲面而來。
據蔬菜運輸司機扎西說,他原是當地牧民,現在開冷鏈車,一車可裝白蘿卜27噸,每天大約有200余噸白蘿卜,被源源不斷地運出去。他說,這片地原來是灘涂地,現在種蘿卜,每畝可收入1.8萬元,“祖祖輩輩都沒想到,這荒地也能賺那么多錢。”
近年來,我州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積極落實惠農惠民補貼,鼓勵農民自覺提升耕地地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去年全州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9.15萬公頃,增長2.9%;糧食產量達到22.67萬噸,增長0.5%;各類牲畜存欄346.08萬頭(只匹),增長0.4%;各類牲畜出欄116.65萬頭(只、匹),肉類總產量91137噸,全州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00億元,比1950年1億元的農業總產值增長近100倍。
“今年是我種植寬葉羌活的第三年,收了700余斤,有近1.5萬元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夠輕松賺到錢,這是以前不敢想的!”近日,在丹巴縣半扇門鎮大邑村黨員活動室里,居民劉張群手里拿著賣羌活的貨款激動地說。
三年前,大邑村因地制宜,順應市場需求,在當地政府給予種植戶種苗款補助等政策鼓勵下,村民們開始嘗試種植羌活,而今終于迎來了收獲的日子。一大早,全寨子的種植戶就將自己家的羌活運送到黨員活動中心,集中打包出售給前來收購的藥材公司。
大邑村村主任周洪文介紹,全村三十戶種植戶共出售寬葉羌活1.5萬余斤,收入30余萬元,實現了戶均增收1萬多元。當天,藥材公司和合作社就對羌活貨款進行了現場發放。下一步,大邑村將繼續利用地理、氣候優勢抓好芍藥種植,帶動全村集體奔康致富。
近年來,我州堅持農民增收縣(市)委書記、縣(市)長負責制,圍繞農牧民創收點,積極拓寬增收渠道,強化“引鳳還巢”,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生產能力,推動實現從“輸血”向“造血”、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的發展轉變。去年我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08元,比1950年87.69元的農牧民人平均純收入增長146倍。
當前,我州堅持以脫貧攻堅戰略為引領,大力實施“兩不愁三保障”,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時代鄉村振興總要求,以建設宜居鄉村、開展陋習革命為重點,學習推廣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經驗,開展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行動,推動實施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梯度推進雅礱江、金沙江流域鄉村振興試點村建設,鄉村人居環境不斷美化、基礎設施不斷提升、生產條件不斷改善。
中國農民豐收節
9月22日,中國迎來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中國農民豐收節,于2018年設立,節日時間為每年“秋分”。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將極大調動起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可以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
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具體工作由農業農村部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這個節日的設立,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由國務院批復同意的。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設立一個節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審議,這是不多見的,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是一件蘊涵人民情懷的好事。
2020年5月,袁隆平、申紀蘭、馮鞏、海霞、馮驥才、李子柒等6人獲聘“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