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区视频,亚洲午夜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澳门

  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紅城綠谷 康養瀘定

甘孜日報    2018年11月29日

瀘定城夜景。

載歌載舞歌唱新生活。

縣城夜景光彩奪目。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瀘定縣城一角。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道

◎瀘定縣委宣傳部 見習記者 汪青拉姆 本網記者 陳楊 文/圖

前言

在漫長的歷史中,瀘定橋是四川和西藏之間茶馬古道的交通咽喉,是民族和睦、國家統一的安定橋,更以長征勝利飛奪瀘定橋的偉大壯舉和英雄業績而名揚中外,以“十三根鐵鏈托起一個共和國”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在改革開放的40年進程中,瀘定縣各族群眾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2017年率先在全州脫貧“摘帽”,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19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6元。進入新時代,全縣人民進一步搶抓機遇、砥礪奮進,爭創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和成都平原經濟區協同高質量發展、全省和大渡河流域鄉村振興示范縣,加快建設紅色宜居、美麗小康新瀘定。

一座城 紅色名城 華麗轉身

川藏南線作為國道318線的一部分,當之無愧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然而“天路”卻難行,二郎山的阻隔,極大地限制了地處國道318線上的瀘定縣與外界的交往交融。

2017年12月31日,是值得紀念的日子,雅康高速雅安至瀘定段正式試通車,成都2.5小時就可以到瀘定。

縮短與外界的空間距離,瀘定對外開放的腳步正在“加速”。開放的瀘定縣正全力駛入發展快車道。

回到40年前,位于西南邊陲的瀘定縣交通不便、經濟落后。1980年,全縣國民收入總值僅為1457萬元。

40年后,瀘定縣再度成為焦點。2017年率先在全州脫貧“摘帽”,為全州脫貧奔康積累了“瀘定經驗”;2017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18.46億元。

瀘定的城市建設也在改革開放的40年時間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40年前縣城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到如今城市規劃面積已達到6.8平方公里,是過去的近7倍。

“點一支煙就可以在整個縣城走一個來回”,瀘定退休干部孫光俊談到過去的瀘定縣城時這樣“調侃”道,“雖然瀘定縣城氣候宜人,但由于交通不便,整個縣城發展得都不是很好。城里還有居民養豬、養雞,城區環境也較差。”

“但真正讓瀘定縣城得到巨大發展和變化,應得益于1999年二郎山隧道通車。相對便利的交通,宜人的氣候,吸引了眾多外地開發商到瀘定開發房地產”,孫光俊回憶起瀘定城往事如數家珍。

在接下來的時間,過去房屋破舊的安樂壩、沙壩也隨之開發,奠定了現在瀘定縣舊城的輪廓。如今的瀘定縣城高樓林立、城市繁華。一走進縣城,以當年飛奪瀘定橋的人物、勇士、戰斗地命名的瑞金路、成武路、元帥街、將軍街、化林巷等街道和巷子的名稱,展現出了瀘定紅色名城的濃濃氣息,那種當年紅軍飛奪瀘定橋的紅色基因也融入到瀘定人的血脈之中、生活之中。

在長征大道,兩旁是林立的高樓,中間是寬30余米、長270米的綠化帶,綠化帶中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沿著石階拾級而上,迎面矗立著一座高7.5米、長16.6米紅花崗石大雕塑,上面刻有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頭像和奪橋的戰斗情景,為長征大道的紅色神韻增添了濃濃的氛圍。

正對瀘定鐵索橋頭是4000余平方米的瀘定橋廣場。每當華燈初放,瀘定城中的居民和游客紛紛進入廣場,或廊中休閑,或棋牌娛樂,更多的人則在廣場上跳起藏、漢、彝等各民族歌舞。

孫光俊向記者介紹,去年以來,瀘定縣創新建立“片長+街長”城鎮管理新機制,成立城市綜合執法局,強力整治違法違規建(構)筑物,拆除違建3004處、20萬余平方米,一些多年未得到解決的城鎮亂象得到整治。并啟動老城4條城市主干道風貌改造提升項目,完成夜景亮化一期工程。

同時,瀘定新城第一批次10個PPP項目啟動招商;新城濱河主干道全線貫通,沙壩至田壩濱河路加快建設;新城自來水廠完成前期;四川民族學院新校區建設正式啟動。“紅城綠谷、康養瀘定”正在全力加速。

變化已經在我們的身邊發生,今天,連普普通通的百姓,也感受到了這個新階段的輪廓與未來。從吃穿住行到讀書學習,瀘定人的生活越來越多姿多彩,生活節奏和質量越來越好,幸福感也越來越濃。

讓時間變成一條軸線,瀘定40年改革開放發展的昨天、今天、明天,就會一目了然。

讓我們把視線繼續向前,紅色宜居、美麗小康新瀘定的建設腳步將沉淀為奮力前行的底氣,熔鑄為爬溝過坎的動力,讓這片土地知行合一,奮勇前進。

一個人 時代印記 激情歲月

瀘定,一座具有紅色激情卻又不失浪漫的城市。

早上八點,瀘定廣場周邊的居民陸續走向廣場公交站臺,有的送孩子上學、有的去上班、有的趕早市賣菜或買菜、也有早起觀光的游客……公交車停、車駛,短短幾分鐘時間,將瀘定多樣的生活都匯聚在一節車廂內。

瀘定縣退休工作人員鄧明前是土生土長的瀘定人,他說,自2013年第一輛公交車出現在瀘定街頭時,瀘定縣人們的生活就靜悄悄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如今,瀘定縣已經實現了城鄉公交一體化,用一輛輛公交車連接起城市和鄉村,拉近城鄉間的距離,縮短城鄉發展的差距。他看著一趟接一趟的公交車、一撥又一撥的乘客,感嘆道:“如果時間退回到幾十年前,我們簡直無法想象瀘定縣現在的這些變化啊!”

今年77歲的鄧明前是瀘定縣發展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回顧瀘定縣的發展之路,他慷慨激昂地說:“自改革開放以來,瀘定縣各族群眾生活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80年代前,由于瀘定縣農村沿用集體耕作的生產模式,群眾勞動積極性低,糧食產量低,滿足不了群眾的吃糧需求。70年代末,全國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瀘定縣在冷磧鎮進行試點。以鄧明前為代表的工作人員頂著重重壓力和阻力,開始在冷磧鎮推行土地包產到戶工作。“我當時是冷磧鎮三隊包干到戶的負責人,土地包干到戶工作一開展,農村的干勁兒就出來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群眾不分晝夜地勞作換來了當年冷磧鎮的大豐收,解決了人們的糧食問題,完全改變了此前群眾勞動積極性不高、糧食產量低、吃不飽的境況,也圓滿完成了試點任務。”他回憶說。

一輛公交車停在瀘定廣場,一群來自外地的游客隨即下車,向廣場上晨練的大爺打聽去往瀘定橋和海螺溝的路線。看到此景,鄧明前回想起瀘定縣剛開始開發旅游資源的時光,“在瀘定發展前進的滾滾車輪印記中,海螺溝景區的發掘是一個里程碑。”

1984年,當時還在縣委宣傳部工作的鄧明前,一次偶然的機遇,在報紙上看到了人多地少的四川九寨溝和湖南張家界,通過旅游開發讓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瀘定不僅有豐富的紅色資源,還有絕美的自然風光”,于是他大膽提出開發海螺溝的倡議。在多次實地調查形成報告后,在國家、省、州、縣各級的支持下,瀘定縣成立海螺溝開發領導小組,與磨西鎮的群眾組成海螺溝開發團隊,考察、修路……海螺溝景區開發的前期工作于1985年正式開始了。經過開發團隊兩年時間的鏖戰準備,1987年10月15日,海螺溝冰川公園開營典禮儀式在海螺溝1號營地舉行,這意味著它正式開始運營。鄧明前回憶起當天的場景:“當時參加開營典禮的領導說‘海螺溝冰川公園的運營開啟了中國冰川旅游的先河,將會對甘孜州和瀘定縣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帶動和促進作用。’現在海螺溝成為我州唯一的5A景區,給瀘定縣和甘孜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時間印證了當初開發海螺溝景區是值得的。”

“我不僅是瀘定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更是受益者。我和家人的衣、食、住、行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源于我們生活在了這樣一個好時代。”他說。

  一段記憶 民生情懷 百姓福祉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場冬雨過后,瀘定鐵索橋上的13根鐵鏈凜若冰霜,杵立在細雨寒風中。這座歷經三百余年風霜的鐵索橋,與城南大橋、康巴大橋、大渡河興康特大橋等橫在大渡河上的橋一起,連接著大渡河兩岸村落鄉鎮,拉近了瀘定城內和鄉鎮的距離,亦打通了康藏高原與四川內地溝通的通道。

“瀘定鐵索橋是瀘定縣境內第一座架在大渡河上的橋,解放前,這是縣內唯一一座橫跨大渡河的橋。”今年已經78歲的楊仕強細細地回憶起當初的情景。那時,除了瀘橋鎮居民可以通過瀘定橋渡大渡河外,其他11個鄉鎮全靠竹繩溜索和木舟來渡河。“人們的生活發展都必須要和外部進行交流,但當時交通條件差、渡河風險大,在大渡河翻船,葬身魚腹的事故年年皆有。交通不便極大地限制了人們生活和發展。”回顧這段往事,楊仕強嘆了一口氣。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大渡河上的現代化橋梁越來越多,現在瀘定縣境內就有18座橋,每距離4公里就有一座大渡河橋。“老百姓出行越來越方便,是中國共產黨給予的最大恩情,也為瀘定縣的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他興奮地說。

瀘定城內整潔有序、鄉鎮村村入戶路直達,滄桑巨變、一改當初。楊仕強說,現在,瀘定縣摘了“亂搭亂建”、“貧窮”和“沒有高速公路”三頂帽子,這必須要在瀘定縣的功勞簿上大大地劃上一筆,也理應為一直竭力為瀘定人民謀福祉的廣大工作人員點個贊。

“為人民謀福祉是我們從老前輩手中接過的接力棒,不敢有絲毫懈怠。”瀘定縣委農辦主任萬俊蓉是一名長期奮戰在脫貧一線的工作人員。交通困難,一難變萬難。萬俊蓉說,長期以來,瀘定縣高半山區由于受到基礎設施建設的制約,其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當地通電難、通水難、通郵難、看病難、讀書難、婚配難等一系列社會性難題長期存在。

“瀘定縣的海子環環村就是一個深受交通建設滯后困擾的貧困村。”她說道,“我是瀘定人,以前總會看到這條通往海子環環村的羊腸小道上,整夜都會亮著星星點點的燈光來來往往,后來才知道是當地村民為了讓自家的蘿卜趕上早市賣個好價錢,打著電筒,一趟一趟地將自家的蘿卜背下山來賣。賣蘿卜都要整夜折騰,賣豬更是苦不堪言。”萬俊蓉感慨萬分。海子環環村種植蘿卜、養生豬,產業發展良好,但是由于交通條件滯后導致產品無法轉化為商品。從海子環環村到縣城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運進運出的物資全靠人背馬馱。這嚴重地挫傷了民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也給當地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桎梏。

交通不便捷,百姓致富無門。瀘定縣委、縣政府針對全縣63%的行政村、90%的貧困人口居住在高半山的縣情實際、民生狀況,自2012年起,瀘定縣率先打響“高半山脫貧攻堅戰”,為2017年瀘定縣實現全州率先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現在,海子環環村已經大變樣了,雙車道6米寬硬化路連著入戶路,修進了家家戶戶的院子里,往日兩小時的路程,如今縮短為10分鐘的車程,村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下一步,海子環環村作為大渡河鄉村振興示范區的先行村之一,將著力發展鄉村旅游。

如今,瀘定山鄉的“蛻繭蝶變”,生動展示了精準扶貧的“瀘定實踐”,書寫出了精準脫貧的“瀘定答案”,詮釋著“不忘初心”的錚錚誓言。



  • 上一篇:竹巴龍金沙江大橋預計30日搶通
  • 下一篇:喜迎州慶 心懷感恩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洋县| 友谊县| 北海市| 青冈县| 射阳县| 措勤县| 庄浪县| 登封市| 衡东县| 平果县| 岳阳县| 申扎县| 永新县| 铜梁县| 南靖县| 千阳县| 皮山县| 漯河市| 施甸县| 思南县| 阿拉尔市| 六枝特区| 吴桥县| 盐山县| 宜黄县| 桐乡市| 台东市| 葫芦岛市| 腾冲县| 儋州市| 正阳县| 汪清县| 乌苏市| 滕州市| 泸西县| 体育| 晋中市| 五河县| 涟水县| 赫章县| 绿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