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7年07月06日
核心提示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是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奮力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王東明同志代表十屆省委作了工作報告。報告把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體現了省委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保證國家生態安全的使命擔當,表明了省委堅決向污染宣戰、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堅定決心,為今后五年全省環保工作指明了方向、繪制了藍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環保部門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部門,在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中,必須當好先鋒、打好頭陣,動真碰硬、真抓實干,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責任感、慢不得的緊迫感,推動黨代會報告確定的各項綠色發展目標任務落地落實,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更多的藍天、更干凈的水、更優美的環境,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
■于會文
綠色發展是時代的選擇,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我們必須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守護綠水青山中收獲金山銀山,在分享發展紅利中享受綠色福利,在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中補齊生態環境短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構建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和制度體系,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生態財富。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保一片藍天、還一江清水、留一方凈土,讓巴山蜀水在綠色裝點下更加美麗。
2016年
21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 80%
有5個地級市環境空氣質量全部達標
全省PM10年均濃度比基準年2013年下降12%
未達標城市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 下降4.0%
兩項指標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
全省地表水87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72.4%
劣Ⅴ類斷面水質由2015年的13%下降至5.7%
2017年
確保全省藍天數多于去年,持續霧霾天數少于去年,在已有5個地級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全面達標的基礎上再增加2個達標城市。全省消除62條黑臭水體,成都市主城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3-5個條件較好的市(州)實現城區內全部消除黑臭水體;21個市(州)政府所在地的41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百分之百達標。
綠色發展是時代的選擇
綠色發展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全面打響,綠化全川行動扎實開展,全省五分之二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累計植樹造林5020萬畝,生態文明進步的規劃愿景正在逐步實現。
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作出的“綠色發展決定”和今年4月召開的全省環境保護大會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地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生命工程”來抓,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持續加強生態保護、堅決有力治理污染、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不斷做綠色的加法,做污染的減法,以對腳下這片土地負責、對人民和歷史負責的態度,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守護綠水青山中收獲金山銀山,在分享發展紅利中享受綠色福利,在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中補齊生態環境短板。黨代會報告特別指出,要用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美好愿景凝聚奮進力量,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充分綻放四川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
綠色發展是時代的選擇,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綠色發展的主力軍、主戰場。過去的五年,我們努力為之奮斗,形成了五點共識,即“五個必須”:一是必須堅持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二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對突出環境問題動真碰硬,讓人民群眾有真切的獲得感;三是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做到查處一個、震懾一批、教育一片;四是必須堅持把住關口、守住底線,用環境準入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發展;五是必須堅持補短板,加快完善城鄉生活污水、垃圾處理基礎設施,著力凈化美化城鄉環境。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繼續堅定不移地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保一片藍天、還一江清水、留一方凈土,讓巴山蜀水在綠色裝點下更加美麗。
四川綠色發展初見成效
過去的五年是砥礪奮進拼搏實干的五年。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以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核心,以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頂層設計、加快補齊短板,守住環境底線、發動全民參與,我省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效果初步顯現。
以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為抓手,全面向環境污染宣戰。2016年,全省就集中開工432個污染防治重大項目,總投資542億元;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20余萬輛;關閉或搬遷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1225家;布設國控土壤監測點位1956個。省政府安排30億元用于推動城市及重點鄉鎮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目前,除三州外全省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均建成污水處理廠,并實現縣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全覆蓋。
以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為底線,不斷提高綠色發展水平。嚴格環境準入,強化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確保了天府國際機場等一批重大項目順利開工建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將全省五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深化生態文明試點示范,全省共建成國家級和省級生態縣53個、生態鄉鎮648個、環保模范城市24個。嚴格環境質量激勵約束,2016年對10個地級市扣繳環境空氣質量激勵資金1800萬元,對40個市縣扣繳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8870萬元。嚴格企業環境信用管控,已評價企業851家,對環保守信企業實施聯合激勵,對嚴重環境失信企業實施聯合懲戒。持續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全省參保企業累計達到2000家。大規模開展綠化全川行動,全省累計植樹造林50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88%。
以環保督察為契機,強化依法行政,層層壓實責任。2016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省內環保督察,截止今年3月17日,完成對21個市(州)環保督察全覆蓋。省內環保督察中,共對142個縣(市、區)開展下沉督察,發現并移交大大小小問題線索8300余個;對799名黨政領導干部進行個別談話,約談52人,問責184人;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703家,實施行政處罰479起,對相關責任人實施行政拘留24人,刑事拘留19人。開展“利劍斬污行動”,僅2016年10月至今年4月,全省共辦理環境行政處罰案件3610件,處罰金額2.03億元,涉嫌環境犯罪移送案件31起。
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統領,著力健全綠色發展制度體系。省委省政府審議通過《四川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案》《四川省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方案》《四川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等10個生態文明改革文件,即將修訂出臺《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和《四川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綠色發展主體框架基本形成。
通過五年努力,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逐步改善。2016年,21個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有5個地級市環境空氣質量全部達標,全省PM10年均濃度比基準年2013年下降12%,未達標城市PM2.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4.0%,兩項指標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全省地表水87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72.4%,劣Ⅴ類斷面水質由2015年的13%下降至5.7%。國家下達我省的8項環保約束性指標完成較好。全省環保工作初步實現了由常規治污“零敲碎打”向攻堅作戰“系統推進”轉變,由主要監管企業“一手抓”向督政督企“兩手抓”轉變,由環保部門“單兵作戰”向各方參與“集團會戰”轉變。
切實把綠色發展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規劃了宏偉藍圖,要求加快構建適應綠色發展的空間體系、產業體系、城鄉體系和制度體系,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生態財富,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全省環保部門要認真領會黨代會精神,增強使命擔當,硬化工作措施,著力抓好各方面重點工作。
緊緊圍繞全省環保“一號工程”,打好藍天保衛戰。將成都平原地區大氣污染防治作為全省環保“一號工程”,集中全力實施攻堅。確保2017年全省藍天數多于去年,持續霧霾天數少于去年,在已有5個地級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全面達標的基礎上再增加2個達標城市,特別是成都市的空氣質量要有明顯改善。
具體措施將通過實行嚴格的污染源清單制和網格化管理,進一步搞準成都平原地區大氣污染源清單,并按照輕重緩急排序,把污染源清單納入環境監管網格,層層落實到鄉鎮、街道,明確目標責任,實行專人負責,確保成都平原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專人巡查。在此基礎上細化硬化已采取的管用措施,持續精準發力,對環境治理行之有效的硬性措施進一步落地落實,不打折扣。還要強化聯防聯控聯治,通過進一步健全成都平原地區8市聯動機制,統一步調真抓實干,盡全力減少持續霧霾天數。前不久省環保廳與中國環科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組建了由71位國家級專家、院士構成的四川大氣污染治理專家顧問團,下一步還將與“國家隊”深度合作,借助專家智慧把脈問診,找準癥結,對癥下藥。
堅定不移治理水污染,打好碧水保衛戰。集中力量啃“硬骨頭”、打攻堅戰,從污染最重的沱江、岷江流域入手,制定全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分成都、德陽等控制單元一項一項落實具體污染防治措施。確保成都市主城區年底前全部消除黑臭水體;再選3-5個條件較好的市(州)年底前實現城區內全部消除黑臭水體;對24條重點小流域選擇12條重點發力;21個市(州)政府所在地的41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百分之百達標。
實行“七個聚焦”:一是聚焦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精準發力。以強力控制和削減總磷、氨氮、化學需氧量等污染物為主攻方向,以岷江、沱江流域為重點整治區域,以金沙江、嘉陵江、長江干流(四川段)三大流域為重點保護區域,全面實施嚴重污染水體整治、良好水體保護、水污染防治設施建設、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四大工程。二是聚焦重點行業精準發力。實施重點行業企業清潔化改造和達標行動,完成清潔生產、干熄焦技術、冷凝水解析技術、綠色酶法生產技術、鉻減量化和封閉循環利用等技術改造。三是聚焦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精準發力。將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作為實實在在的環保民生工程,今年全省消除 62 條黑臭水體。四是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飲用水水源保護精準發力。全面完成地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排查和整治,清理保護區內違法設施和排污口。五是聚焦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精準發力。年底前依法全面取締拆除江河源頭區、水資源涵養區、水環境敏感區等畜禽養殖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六是聚焦良好水體保護精準發力。重點保護嘉陵江、青衣江、紫坪鋪水庫、瀘沽湖等重點生態功能水體,全面清理拆除排污工礦企業,保持流域自然生態環境,確保水質穩中趨好。七是聚焦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精準發力。實施《四川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加快城市和重點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和污泥處置建設。
加強環境保護督察,層層壓實環保責任。2016年以來開展的省內環保督察,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綠色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勇氣。環保督察只能持續加壓加碼,不能半點松勁,必須倒逼一批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久拖不決的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到位。重點采取六項舉措:一是公示公開。按照要求,督促各市(州)向社會公開環保督察報告、環保督察整改方案,并限期完成整改任務,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監督。二是掛牌督辦。針對重點問題整改不力、重點區域問題突出、重點縣區“降溫回潮”苗頭,實行掛牌督辦,對問題死盯不放督促解決。三是公開約談。對未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環境質量不升反降、未完成年度環保目標任務的地區,對其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實施約談。四是媒體曝光。借助和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宣傳報道市縣、企業在環保方面做得好的先進典型,批評曝光違法違規的反面案例,通過正面引導、反面督導,督促問題整改,用輿論手段為環境保護鼓與呼。五是移送追責。追責不是目的,整改才是關鍵。對發現的黨委政府、相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涉嫌違反環保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的線索,通過責任追究,倒逼工作落實。六是區域限批。對個別地區環境問題突出、執法明顯偏軟且環境質量不升反降的,將抓典型、區域限批,迫使有關政府進一步堵住增量,消化存量,優化結構,改善質量。
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增強執法硬度和公信力。治蜀興川重在厲行法治。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形成環境保護依法治理新局面。具體舉措:一是加強環境執法。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通過夜查、暗查、節假日突擊檢查、交叉檢查和聯合檢查等方式實行“全天候”執法攻堅。二是守住底線把好門檻。以規劃環評為抓手,以生態紅線為遵循,引導和督促重點區域、重點流域、工業園區和建設項目認真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三是嚴格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將重點排污企業逐步全部納入環境信用管控,倒逼企業全面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推動環境管理轉型。四是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兩法”銜接。環保部門與公檢法機關和法制辦等部門聯合開展“打擊破壞環境資源違法犯罪專項活動”,形成聯手打擊環境違法犯罪高壓態勢。五是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認真落實依法治省要求,嚴格行政執法人員資格管理,完善行政權力清單,強化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案卷評查,完善公眾參與制度,主動接受各方監督。
進一步從強化公民環境意識上下功夫,形成環境保護政府發力、企業用力、老天給力、全社會合力的良好氛圍。一是著力培育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產生活。動員廣大群眾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娛等方面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方式轉變。二是強化宣傳教育。推進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理念進機關、進單位、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推動形成人人都是環境保護的倡導者、參與者、實踐者,而不是旁觀者、責難者、損害者,引領全民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心、出一份力、擔一份責,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作者系省環境保護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