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7年07月03日
全省部署
目前,全省共有5萬余名地質災害專職監測員
實行臺賬管理,對排查出的隱患逐一登記造冊,進行動態管理,確保隱患變化掌控到位
每個隱患點都要明確監測手段、確定監測員、建立巡查報告制度□本報記者 寇敏芳 陳露耘
一頂遮陽棚,一張方桌,四個板凳,組成了一個汛期“值班室”。
6月30日,都江堰龍池鎮的紅色村廟壩干溝隱患點位旁,5名專職監測員在這個“值班室”內又開了一次會商會。
5個人為什么只用4個板凳?地質災害檢測員牟懷清說,除開會外,至少有1個人每天上山查看隱患點情況,“4個板凳現在也坐不滿,汛期來了,多數時間都在巡山。”
龍池鎮地處都江堰西北部,地質條件復雜,極易發生災害。全鎮排查出地質災害點位227處,威脅群眾1255戶、6235人。迎戰主汛期,面對防汛減災這場硬仗,處在最前哨的地質災害監測員每天都不敢有須臾放松。
日日巡查 一個角落都不放過
廟壩干溝隱患點是成都市級重點監測的11個隱患點位之一,山頂仍能看到滑坡后光禿禿的山脊和成堆的碎屑山石。“如果下大雨,這些松散的物體會混著雨水沖刷下來,有可能形成泥石流。”都江堰市國土局地環科科長姚維益說。
山下的紅色村四、五組聚居點有40戶200多人,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在搞農家樂接待,汛期也是旅游旺季,最多時1000人同住在此處。
隱患,如一把懸在頭頂的劍。
2011年,廟壩干溝泥石流治理工程啟動,將干涸的自然河道進行水泥硬化處理,修建攔擋壩引流泥石流。曾經肆意奔流的泥石流,治理后只能走固定通道。但,監測員們絲毫不敢放松。“如果有大石頭堵塞河道,集中的泥石流很快就會潰壩,后果更加嚴重。”龍池鎮副鎮長王濤說。
牟懷清2010年開始做地質災害監測員,基本每天都要定期巡山監測,“一天不轉悠幾圈心里不踏實。”
當天,記者跟著牟懷清上山巡查,沿著廟壩干溝往山上走,走著走著就沒了路。他鉆進一片林子,仔細查看橫在裂縫上的尺子刻度,“沒有變寬,說明這個地方目前安全”。1.5公里的巡山路線,監測隊員們卻走了3個小時,“要看仔細一點才行。”
家家通知 10分鐘內轉移避險
作為“老監測”,牟懷清已能迅速發現隱患,但發現隱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將隱患點位信息及時傳遞給每家每戶。
地質災害發生往往在頃刻間,監測隊員們每次巡山都要帶一只對講機,如發現隱患加劇,就馬上通過對講機通知村支書,并拍下隱患點位圖片,傳到防災微信群。如果隱患點危及生命財產安全,就要及時組織人員撤離。
按照都江堰暴雨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發布及應急響應規定,接到三級預警后,要及時勸導游客遠離危險區域;接到二級預警后,必須讓所有人員全部撤離。
5月初,村里組織了一場演習,模擬的情境是發布氣象風險二級預警,干溝發生潰壩。演練時,牟懷清剛通過對講機將潰壩信息傳到村支書,村廣播就立刻通知大家撤離。村民撤離時,監測隊伍和搶險隊伍迅速出動,挨家挨戶敲門,確保不落下一人。10分鐘內,所有人撤離完畢。
翻開牟懷清的《地質災害監測日志》,每天他會準時零點打卡,記錄一天的監測情況。市級和鄉鎮有關部門不定期對日志上的內容進行抽查,如果監測點位發生險情,監測員沒有發現要被追責。
從5月起,搭在溝口的“辦公室”里加了一張折疊鋼絲床,“汛期我們24小時值班,每天晚上都有人守在這里”。
記者手記
平時不放松災時才能速避險
■寇敏芳
5個人4個板凳、1.5公里山路走3個小時,細節投射出地災監測員工作的艱辛。牟懷清悄悄對記者說,每年干完一個汛期,都想明年不再干了,但到第二年又放不下了,“我對這片土地的每一個地方都很熟悉,交給別人不放心”。他們是普通的村民,他們最看重的,是地災監測員的身份。“不放心”的背后折射出他們強烈的責任感。
全省有5萬多名地災監測員,他們是地災群防群治的重要依托。走近牟懷清,我們明白了,只有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絲毫不放松警惕,才能確保在風雨來臨時的快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