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 2017年06月21日
“只能用于貧困戶或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種植養殖、農村電商、農旅結合等產業業態……”6月14日,巴中市南江縣農業局的駐村指導員和第一書記們坐進課堂,學習如何把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用好用活。
2016年9月,四川省啟動設立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這是四川省在全國率先創新設立的“四項扶貧基金”重要成員。目前,全省該基金已累計籌集35.63億元。按照要求,基金將覆蓋全省11501個貧困村,每村約30萬元。
在“四大片區”逐一展開培訓
今年4月,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管理單位改為農業廳牽頭負責。5月8日,省農業廳即與省財政廳、省扶貧移民局聯合印發《四川省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使用管理辦法》,讓這筆數十億元的資金有了“操作手冊”。
因這項工作面廣、點多、線長,還存在政策宣傳不到位、管理水平待提高、范圍需進一步拓展等問題,5月15日起,省農業廳先后在古藺、渠縣、雷波、瀘定逐片區舉辦培訓會,“手把手”教會貧困村管好用活產業扶持基金。
“村集體經濟組織可在優先保障貧困戶借款基礎上,盤活村集體資產、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和服務業等實現保值增值;不得平均分配給貧困戶,不得用于非農產業或直接借款給家庭農場、農民專合社、農企……”敘永縣普市村第一書記何敏莉搞清楚了“道道”。
“各級農業部門6月要完成對11501個貧困村培訓全覆蓋。”省農業廳計財處負責人介紹,還要盡快摸清已發放的16.3億元基金去向,細化到村,建立臺賬,同時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建立負面清單,強化運行監管。
四川省54%左右的貧困戶分散在非貧困村,發展產業資金需求也很大,省農業廳負責人表示,各地也要積極探索針對非貧困村中貧困戶的產業扶持基金,找到解決“插花式”產業扶貧新路徑。
使用管理“四大模式”全省推廣
通過培訓,美姑縣樂約鄉巴姑村第一書記曲比古日搞懂了政策,但還是很想找到一塊適合自己的“他山之石”,少走彎路。
面對基層需求,近日省農業廳針對貧困戶致貧原因,總結提煉了產業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四大模式”,在全省大力推廣。
省農業廳計財處負責人介紹,保底分紅模式是讓有勞動能力、無資產、無養殖技術的貧困戶通過基金入股龍頭企業或者合作社,保底分紅,不擔風險。如渠縣拱市鄉綠水村的11戶貧困戶,借8.2萬元入股到萬學花椒農民種植專合社,保底分紅實現戶均增收400元以上。
“借羊還羊”模式則是為有勞動能力、無資產、有養殖技術的貧困戶量身打造。如美姑整合各類產業發展扶持資金購買基礎母羊,投放給有飼養條件的貧困戶,農戶飼養1年后按“1:1”償還40斤以上的后代母羊,一只基礎母羊一年獲純收入約1500元。
代養增收模式則針對有發展意愿、無勞動能力和養殖技術的貧困戶,由基金購買牲畜交予企業或合作社代養分紅。如沐川高筍鄉安坪村把15萬元基金無息借給30戶“失能”“弱能”貧困戶購買雞苗7500只,委托專合社集中代養,每戶每年可分成750元。
入股集體經濟模式是將基金入股村集體經濟組織,股份收益優先量化到貧困群眾,剩余部分經村民同意提留用于擴大再生產及公益設施建設。古藺大寨鄉富民村就引進農業公司,以村集體名義投入包括產業扶持基金在內的300萬元共建食用菌生產基地,每年至少可獲得10萬元保底分紅,并按70%平均分配到貧困戶。 (李淼 彭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