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区视频,亚洲午夜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澳门

  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決勝全面小康 建設經濟強省

四川日報    2017年06月13日

    ■李新

    核心提示

  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總結了過去五年治蜀興川總體工作布局的實踐成就,提出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攬治蜀興川全局的根本遵循,繪就了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宏偉藍圖。黨代會報告指出,今后五年,四川要始終不渝朝著“兩個跨越”的奮斗目標堅定前行。在決勝全面小康中闊步前行,在建設經濟強省中不懈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四川應有貢獻。

    未來五年再上新臺階

  ——經濟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保持高于全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到2020年經濟總量達到4.2萬億元,到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努力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全面開發開放上走在全國前列。

  ——人民生活質量再上新臺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速,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左右,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森林覆蓋率達到40%,主體功能區布局全面落實,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基本形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進一步筑牢。

  ——文化繁榮發展再上新臺階,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彰顯中國氣派、富集巴蜀特色的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

  ——現代治理能力再上新臺階,黨的執政能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切實加強,社會治理更加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整體形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決勝全面小康

    是必須如期完成的首要任務

 未來五年,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是我們的歷史責任,也是我們的光榮使命。為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認識省情,搶抓發展機遇,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擼起袖子加油干,撲下身子抓落實。

  毫不動搖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就是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體現四川特色、彰顯四川實力、惠及四川人民的新發展進程。實踐證明,發展是興省之要。過去五年,我省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的發展勢頭。經濟總量達到3.26萬億元,躍升至全國第六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4萬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過3300億元、公共財政支出超過8000億元……飛速進步的四川吸引了全球的眼光。在肯定過去成績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人口多、底子薄、欠發達、不平衡依然是四川的基本省情。我省當前的主要矛盾還是發展不足,經濟搞不上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空話。因此,必須始終保持專注發展的戰略定力,把經濟建設作為興省之要,在解決發展動力、發展不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內外聯動、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出實招、破難題、建機制,把握發展節奏,更加注重優化經濟結構、增強發展動力、補齊發展“短板”、體制機制創新、化解社會矛盾,加快闖過轉型升級關口,在后發高點上起好步,實現決勝全面小康的目標,為我省現代化建設打下決定性基礎。

  毫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報告》指出,“決勝全面小康,既要重視平均數大多數,又要重視極少數,做到領域、人口、區域全面覆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發展進程中切實回應廣大群眾所需所盼是發展的根本動力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全民共享,也是全面共享,既是共建共享,更是漸進共享。過去五年,我省著眼同步全面小康,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省頭等大事,鎖定“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目標,聚焦“四大片區”和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和駐村幫扶機制,打出組合拳,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750萬減少到2016年底的272萬、貧困發生率從11.5%下降到4.3%,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同一時期,我省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9.2%,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新型城鄉關系逐步形成。實踐充分表明,事業發展的根本力量在人民,必須始終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樣才能匯聚起強大合力,不斷奪取治蜀興川新勝利。

  毫不動搖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要實現決勝全面小康、建成經濟強省的奮斗目標,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要解決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只有靠實打實地干;要贏得發展先機、厚植發展優勢,也只有靠實打實地干。干在實處才能走在前列。要把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變為我省生動實踐,歸根到底就是要強化執行、狠抓落實。過去五年,無論是推進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還是脫貧攻堅、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不折不扣推動黨中央大政方針在我省落實,是事業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障。要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必須把落實黨中央經濟決策部署作為政治責任,增強抓落實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既做到穩增長、穩預期、穩就業、穩環境,又做到經濟發展要進、創新驅動要進、脫貧攻堅要進、改革開放要進、民主法治要進、黨的建設要進。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列出清單、掛圖作戰。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進程中加強學習,全面提升發展領導力;在加快彌補發展短板的工作進程中加強研究,全面增強發展執行力;在有效防控各種風險的應對進程中勇于探索,全面提高發展支撐力。做到穩字當先,穩中有為、有進,一步一個腳印實現既定目標,確保實現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建設經濟強省

    是決定四川未來前途的歷史使命

  當前是我省加快轉型發展,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的關鍵沖刺時刻。必須推動全省產業核心競爭力、城市整體競爭力、區域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做到經濟總量大、經濟結構優、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實現經濟發展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為我省現代化建設打下決定性基礎。

  準確把握當前面對的戰略機遇期。《報告》指出,當前,面臨經濟發展新常態,我省發展方式正在加速轉變,已進入經濟規模質量同步提升、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多點多極發展整體躍升、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歷史新時期,實現轉型發展是必須完成的重大任務。一方面,全省呈現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全省水電裝機容量達7095萬千瓦,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初步建成;交通領域投資連續五年居全國前列,高速公路、鐵路、高等級航道里程分別達6610公里、4623公里、1515公里,進出川大通道達29條、新增12條;天府國際機場獲批并開工建設,一舉奠定成都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另一方面,多重發展機遇交匯疊加。由“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成渝經濟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勾勒的經濟新空間,由天府新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布局形成的改革新陣地,由脫貧攻堅、藏區彝區加快發展、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國家政策組成的戰略新組合,共同形成了實現跳起摸高、乘勢而上的發展機遇。四川是中國經濟大省、科教大省和資源大省,是支撐“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預見,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實施,我省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所形成的基礎設施建設機遇,必將持續提升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對外開放合作的空間和領域,進而對我省經濟強省的建設形成強有力的拉動。

  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我國經濟發展指導思想的重大創新,是關系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四川發展”。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必須將其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我省未來五年發展始終,并在實踐中將其轉化為符合實際的具體舉措。要善于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來夯實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制度基礎,形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發展新環境。黨員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牢牢把握發展的基點在創新、支撐在協調、希望在綠色、空間在開放、目的在共享,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行為要堅決糾正,做法要徹底摒棄。要堅持實事求是,善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以探索的精神、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的方式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推動全省產業核心競爭力、城市整體競爭力、區域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要善于推動觀念創新來提高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把全省發展置于全國發展總體結構中來布局謀篇,做大經濟總量,做優經濟結構。要善于處理好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在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的互濟中不斷探索并歸納全面創新改革試點的四川經驗,在競相跨越中扎實推進協同發展,提高發展的協調性,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在“四化”同步的進程中踐行綠色發展,在主動融入全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進程中促進開放發展,在發展與民生的互動中提高發展的共享性,不斷提高創新能力,持續提高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發展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為我省現代化建設打下決定性基礎。

  用改革的辦法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制度藩籬。《報告》指出,“堅持轉型發展‘對內靠改革、對外靠開放’,更加注重用改革的辦法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制度藩籬,把開放合作作為高點起步、高端切入的直接抓手,不斷增強發展動力活力”。過去五年,我省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確立農業農村改革主攻方向,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國資國企改革成效顯著,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4.5萬億元、所有者權益達1.5萬億元,均增長120%以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力度加大,新增各類市場主體289萬戶;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扎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壘臺、立柱架梁任務基本完成,不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實現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的目標,有必要以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意識,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重點推進有利于增添經濟發展動力、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有利于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以更有力度的改革開放舉措,來形成有利于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利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利于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體制機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賦予我省最重大的改革試驗任務,要抓好9張清單的實施,重點推進國家授權的30項先行先試舉措,全面完成改革試驗任務,引領帶動全省各地創新發展。打通軍民融合、科技與經濟結合、科技與金融結合“三個通道”,讓創新創造熱潮在巴蜀大地蓬勃興起。特別要注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提升國有資產證券化水平,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權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營造更加優良的政務環境。深化財稅金融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健全現代財政制度和地方稅收體系,推動融資平臺發展轉型。

    堅定不移實施“三大發展戰略”

    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經濟綜合實力、人民生活質量、生態文明建設、文化繁榮發展、現代治理能力等五個方面再上新臺階的目標任務,為我們勾勒了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宏偉藍圖。到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保持高于全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4.2萬億元,到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12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速,到2022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左右,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森林覆蓋率達到40%,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基本形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進一步筑牢……。《報告》指出,“今后五年,我們要堅定實施‘三大發展戰略’,這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路徑選擇,是推動四川轉型發展科學發展、實現宏偉藍圖的關鍵之舉”。

  構建區域協同共興、整體跨越提升的新格局。過去五年,通過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全省多點多極競相發展態勢總體形成,成都平原經濟區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川南、川東北經濟區經濟總量均超過5000億元,天府新區發展勢頭強勁,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的市(州)達15個、增加8個,過百億元的縣(市、區)達112個、增加38個,過千億元的縣(市、區)1個。省內增長極的引領帶動和點極之間的協同聯動,促進了區域內經濟布局和要素配置優化,有效增強了我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整體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把多點多極支撐發展作為激發區域內在活力、增強四川經濟實力的重大抓手,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形成首位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多點多極共興、同步全面小康的發展局面,打造引領西部、面向全國的核心增長區域”。深入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必須統籌處理好競相跨越和協同發展的關系。支持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首位城市帶頭帶動引領示范輻射作用,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以國家戰略規劃設計形成的經濟新空間、改革新陣地、戰略新組合為抓手和載體,強化成都與周邊以及攀西、川南的協同發展;推進成都平原城市群同城化,建成區域協同發展的樣板區;以成渝深化合作為機遇,推動川東北5市積極融入成渝經濟區發展;以共建產業園區和省內對口幫扶為載體,帶動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打造各具特色和支撐的區域經濟板塊,培育新興增長極,形成區域發展新引擎。把天府新區建成最具活力的新興增長極,推動川南經濟區建成長江上游重要城市群和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川東北經濟區建成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范區和川渝陜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攀西經濟區建成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和全國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際知名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持續做大市州經濟梯隊、夯實縣域底部基礎,優化提升“兩擴兩強”改革,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最大限度優化整合資源、激發潛力活力,在優勢互補中實現更大發展。

  構建“四化”同步發展、城鄉共同繁榮的新格局。過去五年,通過深入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全省“四大城市群”建設、“百萬安居工程”和“百鎮建設行動”成效明顯,百萬人口大城市達到5個、新增4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9.2%、提高7.4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吸納農業轉移人口100萬人以上,建成幸福美麗新村16282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實踐證明,“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符合工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順應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發展的內在規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幸福美麗新農村,深入實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走符合四川實際的“形態適宜、產城融合、城鄉一體、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為我們指明的加快四川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路徑。堅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要求我們著力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順應全球產業變革大趨勢,瞄準世界產業制高點,以提高技術含量、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增強競爭力為重點,加快產業層次邁向中高端,推進三次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同時,結合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強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產業協作協同,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和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動力。堅持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要求我們積極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發展格局,著力形成宜居宜業宜商的現代城鎮體系,優化“一軸三帶、四群一區”城鎮空間布局。堅持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要求我們優化生產體系、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等三個體系,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著力形成城鄉一體的現代城鄉形態,統籌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更加注重發揮信息化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聚合、疊加、倍增效應,加快構建具有四川特點的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現代城鄉形態。

  構建動力轉換接續、發展提質升級的新格局。過去五年,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端現代產業加快發展,航空與燃機、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現代金融、旅游、石墨烯等一批重點產業得到重點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1.6萬億元、增長128%,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2%、提高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我省的發展實踐充分說明,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報告》指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堅定把創新驅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以科技創新帶動理論、產業、管理、體制機制和文化等全面創新,加快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抓創新要用好政策。將全面創新改革試驗作為“一號工程”,依托成德綿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試,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集中破解創新發展瓶頸制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結合,持續激發創新“第一動力”。抓創新要找準方向。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重大科技攻關和產業高端發展上不斷取得突破,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特別要注重促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抓創新要激勵人才。把激勵創新者的積極性放在優先位置。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導向,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營造更具激勵性和吸引力的制度環境,大力實施招才引智計劃,用好創新人才“第一資源”。讓一切創新創造源泉迸發涌流,為轉型發展打造強勁引擎、注入澎湃動力,推動我省經濟加快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 (作者系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 上一篇:四川將深入推進全省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
  • 下一篇:今年起 四川實施高齡津貼制度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张家川| 宁海县| 定兴县| 花垣县| 辽阳县| 志丹县| 安乡县| 兴和县| 锦屏县| 满城县| 青神县| 鄂伦春自治旗| 淮南市| 方正县| 灵寿县| 修文县| 红桥区| 轮台县| 平顶山市| 辽宁省| 潮州市| 城口县| 曲阜市| 绵竹市| 中西区| 陇西县| 乌什县| 曲阳县| 山西省| 安国市| 榆社县| 龙陵县| 衡阳市| 古田县| 苏尼特左旗| 图片| 中卫市| 河西区| 通化县| 登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