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5月11日
下足“繡花”功夫 做實“過細”工作
本網訊(本網記者)2017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全州緊緊圍繞“1234”要求(“1”即:一精準;“2”即:兩不愁;“3”即:三保障;“4”即:四個好),下足“繡花”功夫、做實“過細”工作,確保2017年實現瀘定縣摘帽,366個貧困村退出、11787戶48524名貧困人口脫貧,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圍繞“一精準”要求強化落實。按照“精準”脫貧要求,提出“起步于一季度、快上于二季度、大干于三季度、收官于四季度”的工作思路,將年度脫貧任務分解納入“五個一批”,對照摘帽縣“1低3有”、退出村“1低5有”和脫貧戶“1超6有”標準,制定“1+22+N”的年度“作戰方案”,進一步細化實化年度計劃和22個專項方案,完善貧困村幫扶規劃、充實貧困戶幫扶內容,形成接地氣、服水土的工作方案。推行“掛圖制+掛牌制”“清單制+責任制”“點位制+時序制”“方案制+項目制”“督查制+考核制”“周報制+月會制”“分步制+銷號制”“14制連+”方式推進工作,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確保時間到天、任務到人、工作到點,把精準體現到每一個環節。制定倒排日程、倒排工序的“作戰表”“路線圖”,嚴格實行“日監測、周通報、月調度、年考核”制度,確保年度脫貧攻堅成果經得起“看、查、問、算、評、驗”。
圍繞“兩不愁”發展增收產業。切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旅游+”“生態+”“互聯網+”“園區+”“飛機+”產業發展模式。圍繞全域旅游“兩環一帶”布局,結合7個省級百鎮試點、300個州級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鄉鎮17個、示范村52個。依托“圣潔甘孜”品牌,發展“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建設1個州級、2個縣級、5個鄉級電商服務中心。圍繞農牧業“一圈一帶一走廊”布局,抓好3個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建設,加快建設6個州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確保年內建成特色農業基地70萬畝、特色林果基地90萬畝、特色養殖小區40個,力爭每個鄉鎮有1—2個主導產業,每個村有1—2個增收產業,培育366個村集體經濟。拓寬就業渠道,依托對口幫扶開展勞務輸出,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開發公益性崗位3000個,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有1個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確保48524名貧困人口實現吃穿不愁、人均純收入達到3300元以上,366個村貧困發生率低于3%以下。
圍繞“三保障”補齊民生短板。著眼住房安全有保障,結合全域旅游打造、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產業發展布局,堅持山上往山下靠、窮山往富土靠、山區往景區靠、小村往大村靠、農村往城鎮靠,確保年內完成3232戶1265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3084戶危房改造。著眼義務教育有保障,實施15年免費教育,深化“9+3”免費中職教育,100%資助貧困學生家庭,年內建成41所幼兒園,確保達到義務教育均衡縣國家標準;著眼基本醫療有保障,加快推進“健康甘孜2020”行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年內建成319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加大包蟲病綜合防治,有效遏制因病致貧返貧現象。年內確保48524人實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施基礎扶貧項目1800余個,年內完成建成191個貧困村通村硬化路2602公里,鞏固提升283個村20933名貧困人口安全飲水,完成貧困村農網改造升級項目61個,解決34個貧困村通訊難題。
圍繞“四個好”激發內生動力。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扎實辦好農牧民夜校,組織群眾學漢語、學文化、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術;深入推進“感黨恩、愛祖國、守法制、奔小康”主題教育,講清“惠從何來,恩向誰報”,讓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切實抓好290個省級、374個州級、213個縣級“四好村”創建,進一步激發群眾脫貧奔康的內生動力,引導群眾自力更生、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