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3月02日
全域旅游 眾手澆開幸福花
圖為中國古羌城原汁原味的羌城開城門儀式。
■本網記者 袁飛 楊杰 肖宵 文/圖
幾天來,州委中心學習組成員對四市(州)旅游發展進行了學習考察,無論是雅安市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實踐,還是崇州市街子古鎮依托歷史文化發展旅游,無論是阿壩茂縣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還是汶川地震后旅游事業的新崛起,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現場一 全域旅游破解“千鎮一面”
成都市崇州市街子古鎮,位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鳳棲山下,與青城后山連接,依山傍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被譽為“一瓢詩人”的唐代著名詩人唐求的故里。它既得山靈水秀之惠,又有以唐代古剎光嚴禪院為中心的32座寺廟等古跡,融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文化歷史名鎮,成都市“魅力新鎮”、“五大天府古鎮”之一,全國馳名的“蘭花之鄉”。
古是街子的質、幽是街子的形、詩是街子的韻、水是街子的魂。街子山水兼備,可謂得天獨厚,一條江水環繞,山借水光,水借山色,珠聯璧合,相輔相成,緊緊地吧小鎮摟抱在懷里。
據成都市相關負責人介紹,2013年,全省啟動“百鎮建設行動”,成都市將小城鎮建設放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中思考,放到統籌城鄉發展、破解“三農”問題的大格局中謀劃,放到多點多極支撐、夯實底部基礎的大戰略中考量,放到推動科學發展、實現“兩個跨越”的大目標中推進。3年來,成都市堅持科學規劃引領,因地制宜、分業施策、創新驅動,形成了工業園區特色鎮、旅游觀光特色鎮、商貿物流特色鎮、生態宜居特色鎮、現代農業特色鎮、創新創業特色鎮六種發展模式。通過古鎮樂園引入的全球性品牌和資源,將街子景區打造成一個集文化、創意產業孵化、旅游度假、體驗樂園于一體的全域旅游目的地,為這座千年古鎮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街子古鎮為龍頭,在全鎮11個村(社區)分點打造旅游點位,點點相連串聯成面,打造出以古鎮為核心的鄉村旅游集群,點點抱團、形成合力。”對全域旅游的發展,街子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全鎮區域將整體打造鄉村旅游綜合景區,規劃并推出十里花香、石器時代、神農五谷、仙風道韻、田園新歌等八大特色鮮明的觀光功能區,力爭實現“一村有一品、一團一特色,處處有景點、村村是景區、季季景不同”。
如何依托古鎮優勢盤活全域資源,讓游客在單一古鎮游之外找到新亮點?這成為街子鎮轉型升級所面臨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初,“全域旅游”思路應運而生。
“首先要在區域特色鮮明的農旅項目引進和培育方面下功夫。”——記者在街子鎮提供的一份產業發展規劃中看到,2015以來,街子鎮已成功引進陶巴巴家庭農場、天鳳旅游度假酒店、七色玫瑰花卉產業園、味江國標垂釣池、青城國際賽馬馴養基地、青城香道葡萄莊園、雨田文化大院、蜀洲新越文化8個項目,去年已完成投資6500萬元。
圍繞全域旅游發展思路,街子鎮的特色已經雛形初現。“下一步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做強做大‘全域景區’這塊蛋糕,真正實現全鎮旅游‘叫好又叫座’,增強域內外圍景點承接古鎮旅游資源的能力,成為街子鎮如今的方向。”街子鎮相關負責說。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當地不僅成立了專業的旅游合作社,在未來項目規劃時也有意識地將“互聯網+旅游”“互聯網+營銷”嵌入新形勢下的旅游發展,以期獲得良好的市場反應。
“從單一的古鎮,到如今全域旅游雛形初現,旅游點位全域開花。從目前的效果來看,確實讓很多游客在逛完古鎮后有了更多去處,實現了留住旅客的目的,街子鎮的發展思路,既突破了古鎮‘單一、同質化’的發展瓶頸,又留住了客人,并且成功地實現了一三產業聯動,初步實現了單一古鎮游向全域旅游的轉變。”成都市相關負責人的話,正是對街子鎮發展路徑的很好詮釋。
現場二 注重傳承創新 實現“共生”發展
初春的阿壩大地,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兩天來,州委中心學習組成員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聽、一邊談,先后來到汶川縣水磨古鎮、茂縣坪頭村和中國古羌城等地,實地考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情況。
阿壩州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紅色文化與生態文化異彩紛呈。在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業的過程中,阿壩州注重傳承創新,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資源,注重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合理利用,準確把握自身文化優勢,推動多元文化創造性融合、創新性發展,實現了多元文化“共生”發展。
阿壩州在文化生態旅游業發展初期,確定了“政府主導、居民協同”的主體分工合作模式。通過政府主導,阿壩州有效避免了景點景區的低水平重復建設。而“居民協同”,則使當地群眾在創業理念轉變和就業技能提升的基礎上,大量參與到文化生態旅游業發展中并發揮積極作用。從而成功理順了保景與富民的關系,有效消除了鄉村空心化背景下發展文化生態旅游業的障礙,最大限度發揮當地居民的積極性,充分挖掘優勢資源潛力,實現了設施共建、景區共管、利益共享,形成了政府和居民分工合作、良性互動的大好局面。
走進水磨羌城,土黃色厚重的石壁層層疊疊緊密相連,羊角圖騰等羌式文化元素把羌城裝點得更加古拙雄渾。歷史文化是一個城鎮的靈魂,是千百年積淀的民族精神,是一個地方的個性與特質。
水磨鎮位于汶川縣南部,岷江支流壽溪河畔,被譽為親水圣地、長壽之鄉,是國家5A級汶川特別旅游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4月,水磨鎮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災后重建最佳范例”,2012年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而茂縣鳳儀鎮坪頭羌寨則是“5·12”汶川地震后,政府部門整合兩個保留歷史傳統羌文化精髓的古寨資源、恢復重建的一個羌寨。學習組成員逐一考察了大量歷史古跡,包括商周石棺、戰國古墓、莊王墓、土司衙門、茶馬古道等,也深入領略了悅耳動聽的羌族民歌,這些都是極具代表性的羌族人民智慧結晶。
據州旅發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阿壩州在旅游引領、三產聯動方面,將旅游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新型城鎮化、幸福美麗新村等建設均圍繞文化生態旅游業的規劃和需要,工業、農業、服務業均按照旅游標準調整和發展,形成聯動系統效應。通過建立有機農業示范區、生態果園和觀光莊園,推動傳統農業向觀光、休閑和體驗農業轉變,傳統林業向恢復和保護森林、構筑森林景觀轉變;通過對民族民間手工技藝的生產性保護,推動工業向民族特色產品設計轉變;通過特色旅游村鎮和鄉村旅游示范村建設,推動服務業向鄉村民宿、文化演藝等業態延伸。
2月16日,學習組成員走進茂縣感受中國古羌城原汁原味的開城門儀式。中國古羌城地處茂縣岷江西岸金龜包、銀龜包之間,坐西朝東,背靠水西,腳抵岷江,面向九鼎圣山,頭枕藍天白云,莊嚴雄偉,氣勢恢宏。中國古羌城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風貌、民風民俗、祭祀禮儀,充分體現羌文化的原生態環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點,中國古羌城是羌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活態保護地,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傳承的新載體,也是羌文化生態保護核心地、羌民族朝拜圣地、羌文化旅游目的地。作為目前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羌文化最大核心展示地,古羌城集文化傳承保護、休閑體驗、游樂觀光為一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羌族古今的發展和珍貴的文化寶藏。
啟示 創新思路 真抓實干
阿壩、甘孜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經濟相容、唇齒相依,是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好兄弟、好鄰居。通過對阿壩州兩天的學習考察,大家一致認為,近年來,阿壩州在加快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許多成功做法和寶貴經驗,值得甘孜認真學習和借鑒。“阿壩實踐”對同類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的其他民族地區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民族地區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艱巨繁重,而文化生態旅游業可以作為民族地區深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
四市(州)取真經,回來怎么辦?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也是這次州委中心組學習考察的核心議題。大家一路受刺激、一路被震撼,也一路在思考,在探尋,在發現。
在阿壩州考察中,州委書記劉成鳴對羌寨星級旅游接待中心、各具特色的鄉村酒店、家庭客棧如雨后春筍、千帆競發的發展勢頭大加贊賞,要求大家認真領會阿壩州在旅游發展“農業景觀化、新村景區化、農居景點化”的特色做法,抓亮點找差距補短板,引入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提升州內旅游接待水平,引領我州全域旅游產業高效推進。
旅游業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多個產業的交叉點和發力點,充分發揮“旅游+”的融合功能,可以打造更多旅游投資、旅游消費的新熱點、新亮點,為旅游業轉型升級提供新動能,進一步豐富人們的休閑生活。
“當前,我州旅游產業正處于向好發展的轉型期,各相關部門要本著‘大思路、大規劃、大投入、大管理’的原則,調整思路,主動作為,變單純的景區景點建設為全域旅游優質環境的打造,變單純的門票經濟為服務型經濟,變一次性觀光旅游為重復性度假休閑旅游。”州委副書記、州長肖友才語重心長地說。
短短一星期,學習組成員感到獲益良多。考察取經,切忌“看了激動,聽了感動,回來不動”,要把解放思想變成“動詞”,把改革開放變成“動詞”。再好的經驗,也要在實干中檢驗;再好的政策,也要用實干去落實。記者一路采訪了多位考察團成員,他們在震撼之余的第一感受,就是回來以后要創新思路、真抓實干。
“觀念、規劃、落實、黨建等方面差距很大,我州在發展中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讓黨在基層有聲音、有形象、有作為;要撲下身子真抓真干,按照大交通的格局在基礎設施上運用新常態下的新項目來推進,形成全州整體網絡;大旅游的產業發展要統籌,要將‘兩江一河’盡快申報國家或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區域統籌發展要協調,避免單兵作戰,各自為政;大板塊抱團發展,把長板做長。”理塘縣委書記格勒多吉說。
“一路走來,最大的感受就是要牢固樹立堅定抓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通過考察學習,找準我們的差距,同時也要發現我們的優勢,要因地制宜,發揮好我們自己的優勢,不要怨天尤人,關鍵還是要抓落實。”這便是丹巴縣委書記何文才的體會。
同樣,新龍縣委書記澤仁汪堆認為,在產業發展上全州要統籌規劃,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解決好點與面的問題,要精準把握和理解政策,按照州委部署,真抓實干落實好“六大戰略”的實施,絕不讓“六大戰略”成為空洞的口號。
作為基礎條件、歷史文化有許多相似之處的毗鄰地區,經過近幾年的高速發展,阿壩的旅游產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水平,已將我州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阿壩州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定位高遠,追求一流,因勢利導,與時俱進,市場導向,完善機制,優化環境,科學發展。反觀我州旅游發展,目前還處在發展初期,政府資金投入不足,金融企業駐足觀望,對引資企業又存在諸多觀念、政策和行政效率壁壘,使得大資金、大企業望之興嘆。在目前階段,我州政府力量在重點解決基礎設施和掌控景區壟斷性資源的同時,要著力營造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景區開發和服務設施上臺階。”稻城縣委副書記、縣長樊玉良深有感觸。
州旅發委主任肖鋒告訴記者:“文化一定是旅游的魂,旅游作為文化的一個載體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今天我們所看見的,包括我們過去所看見聽見的,我們感覺到一個地域的文化對于滋生一個地區的旅游發展至關重要,如果旅游離開了這個魂,它就失去了應有的內涵和豐滿。”
“就我州目前旅游發展而言,觀念滯后、干部的主動擔當和作為意識不強,基礎設施滯后、體制機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創新意識不夠、發展管理、營銷理念不夠。建議:一是扎實基礎、強化管理,提高干部群眾素質;二是解放思想、主動創新、借腦借智。”稻城縣亞丁景區管理局局長王強獻計獻策。
“不怕起步晚,就怕起步低;不怕干不好,就怕沒想法;不怕經濟落后,就怕觀念落后。”
無源之水無以言語,無本之木無以言茂。通過幾天的學習考察,我們欣喜地看到:一個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豐富的文化則需要借助旅游平臺來展現,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方可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