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7年02月23日
產業富民 脫貧奔康天地寬
圖為州委中心組在阿壩州學習考察。
■本網記者 袁飛 楊杰 肖宵 文/圖
初春時節,無論是漫步在鮮花爛漫的成都平原,還是行走在乍暖還寒的阿壩高原,所到之處,無不呈現出發展加速、質量提升、后勁增強的大好形勢,讓大家耳目一新,無一不觸動著大家的神經,無一不震撼著大家的心靈。
州委十屆八次全會高瞻遠矚,審時度勢,作出了“圍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突出脫貧奔康和長治久安兩個關鍵,統籌抓好發展民生穩定三件大事,精心組織實施‘扶貧攻堅、依法治州、產業富民、交通先行、城鄉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六大戰略,加快建設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確保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提出堅持“一優先二有序三加快”的產業發展思路,積極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構建經濟效益好、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產業聯動發展格局。
考察學習中大家緊緊圍繞我州實施“六大戰略”發展,一路看、一路聽、一路學,一路探求、一路對照、一路反思,大家感到受益匪淺,收獲頗多。
現場一:支部引領 黨員帶頭 鄉村嬗變
2月13日下午,州委中心學習組一行來到成都市蒲江縣復興鄉國家級優質獼猴桃標準化示范區、西來鎮兩河村學習考察。
穿行于蒲江縣的田野鄉村間,人們可以感受到這里潛心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所展現出的巨大潛力。在西來鎮兩河村人們看到,綠樹成蔭的西坡果嶺,一片片柑橘林茂密地臥于山間步道兩側。從山頂觀景臺俯瞰,紅墻灰瓦的獨棟聯排的小別墅盡收眼底,不時有居民到小區廣場活動健身,用“人在綠中,屋在林中,村在畫中”來描述兩河村是最恰當不過了。
當地干部介紹說,目前這里已經建成10萬畝國家級優質獼猴桃標準化示范區、23萬畝的柑橘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20萬畝的茶葉生產基地,三大產業讓兩河村村民人均收入達3萬元。
學習組成員在全國勞模、兩河村支部書記姚慶英的陪同下邊走邊聊,邊看邊學,真切感受到了產業成片、成帶、成規模發展產生的巨大效益,也感受到通過規模化積聚效應讓農民土中掘金的巨大變化。從果園基地到整潔的院落;從村委會到村里農產品互聯網體驗銷售基地;從面對面對話到觀看展板……
據當地村民介紹,過去的兩河村,道路泥濘不堪,垃圾隨意亂扔,村民不能隨時洗上熱水澡……怎樣既能讓村貌煥然一新,又能讓村民增收致富?在村黨支部書記姚慶英號召下,決定按村民自治方式建新村。2011年,兩河村啟動新村建設,采取成立村民自治小組方式,讓村民看得見、摸得著。
新村建設后,如何讓村民增收致富?這是兩河村黨支部領導班子思考的首要問題。“當時我們實地考察過,兩河村氣溫相對暖和。結合土壤、地形等特點,發現這里非常適宜種植柑橘。”姚慶英回憶道。
說起今天的變化,姚慶英深有感觸地說道:“農村富不富,關鍵靠支部。黨員要有‘五心’:公心、真心、愛心、良心、責任心;上至80歲老黨員,下至年輕新黨員,都要在全村群眾面前亮身份、亮承諾、亮行動,接受群眾監督。”
“我承諾絕不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我承諾服務一家村民,帶動增收致富”;“我承諾自己種的果樹絕不使用有毒農藥”……在果園深處的道路旁,隨處可見兩河村黨員的承諾牌,這些承諾沒有高大的豪言壯語,只有服務群眾、貼近實際的小事,莊重而可行。一個個承諾讓我們看到的是,農村黨員的樸實、基層支部的務實,共產黨員這個稱號在他們身上鮮活起來。
承諾重于山,踐諾暖人心。如今在兩河村,黨支部就是村民堅強的靠山,村民也是黨支部最有力的依靠。有了這樣的靠山和依靠,兩河村群眾的幸福生活其實才剛剛開始。
成都市發改委副主任潘斌告訴記者,以三大產業為全覆蓋,引入工業理念辦農業,組織千家萬戶農民闖市場,依托品牌提升效益……蒲江縣走出了一條農業高效優質的新路。
兩河村的變化只是蒲江縣發展的一個縮影。這一切變化,是因為蒲江從未滿足只單純發展現代農業產業,而是將眼光瞄準,如何依托農業優勢產業發展帶動農業觀光三產服務業發展。農民形成了多元化收入渠道,建立了可持續的增收模式,同時構筑起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并促使產業良性互動,催生出更多衍生產業鏈,放大產業效益,富民強縣的蒲江實踐正在一天天成為現實。
現場二:智能化監控 標準化養殖
一曲“鳳求凰”,佳話傳千古。西漢才女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經典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成都邛崍。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高山聳立、河流縱橫、平原遼闊,其氣候千變萬化、生物種類繁多,這其中有一個物種更是珍稀寶貴,它就是“邛崍黑豬”(也稱:雅南豬)。
雅南豬,產于邛崍山脈,有1800多年歷史,是中國著名地方黑色豬種,被首批列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專家稱之為祖國西南熊貓級國寶。
位于邛崍市牟禮鎮小塘村的微牧農莊里,就住著一群雅南豬,它們吃著有機果蔬、喝著酸奶,住著碳纖維恒溫地暖的房間,玩著玩具聽著輕音樂,日子過得十分悠然。
據四川微牧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培寧介紹,因生產性能稍低、養殖周期長,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邛崍黑豬逐漸被養殖戶們“拋棄”。2008年,微牧農莊依托四川農大開始搶救性保種工作,使邛崍黑豬離開了瀕臨滅絕的邊緣。現在,微牧農莊擁有繁殖邛崍黑豬種豬1000頭,年可出欄種豬及有機商品豬苗20000頭。
微牧農莊遵循國際有機生態循環農業標準運營,空氣、土壤、水源、植被等大環境指標全部達到或超過有機標準,可媲美澳洲、新西蘭的有機農場。
微牧農莊的工作人員24小時對各個豬舍、飼料生產環節、糞便處理環節、有機育肥室等50多個點位實施智能監控,并將這套系統毫無密碼保護的搬到了互聯網上,任何人無論在家里或辦公室,只要登錄“微牧”官網,就可遠程觀看全部生產環節有機種植和養殖實況,從而實現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可查詢、來源可追溯、過程可控制、責任可追究。
2015年,邛崍黑豬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目前,微牧農莊的邛崍黑豬肉已經取得了有機認證,產品已經進入上海、北京、重慶、西安等地的30余家一流超市。在成都,邛崍黑豬肉也已成功進入麥德龍、華潤、歐尚、伊藤等知名商場。
從去年4月底開始,微牧農莊的每一頭商品豬都將佩戴穿戴式“電子醫生”,今后通過手機APP就能隨時掌握每頭豬的健康信息,包括體溫等情況,實現對早期疫病的及時預警和防控。同時,微牧農莊將逐步打造邛崍黑豬文化主題公園,將邛崍黑豬保種開發利用和農業體驗、觀光、科普教育結合起來。
在這片占地500畝的核心示范區,學習組成員實地考察了農莊極致豬肉全產業鏈研發打造的情況,全面了解從有機農場到餐桌的全封閉循環農業產業鏈。詳細了解情況后,劉成鳴對該農莊通過“標準化管理產業鏈和第三方監督”做大做強現代農牧種養殖產業,推進生態有機農業規模化、品牌化、市場化發展的先進做法大加贊賞,并希望“微牧農莊”能將生物科技養殖技術帶進甘孜,提升藏香豬養殖產業水平,引領推動我州現代農牧業高效推進。
現場三 茶旅融合 茶山變“金山”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位于雅安市境內的蒙頂山,是我國人工種植茶樹最早的地區,也是我國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被世人譽為“仙茶的故鄉”。
坐落于蒙頂山之下的雅安市名山區中峰鄉現代茶業科技中心,是“4·20”攀枝花市對口援建災后產業重建項目,是雅安茶旅融合發展特色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該中心輻射帶動周邊5.1萬畝茶園,3.6萬人,人均增收2300元。
走進該中心“高大上”的感覺撲面而來。這里是國家級茶樹良種繁育場、西南最大的茶樹基因庫、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是名山災后重建蒙頂山茶產業發展的代表和縮影,也是集基地、科創、生產和觀光為一體的旅游綜合體。
據雅安市委常委、名山區委書記吳宏介紹,在災后恢復重建中,名山區注重將茶產業發展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現代旅游業相融合,以蒙頂山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為契機,著力推進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依托這里良好的茶產業基礎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加快推進以“茶”為基礎的茶旅綜合體打造,建成了茶園騎游道、游步道以及兒童游樂場所,完善了觀光亭廊、茶樓、茶莊等配套服務設施,讓“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勞動變運動、產品變商品、茶山變金山”,探索出一條“茶+科技”“茶+旅游”“茶+互聯網”的發展之路,初步形成產業提升、茶旅融合、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考察中州委副書記、州長肖友才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這次考察學習后,大家要向內地學習,學習他們變資源為資本的意識,學習他們以小錢撬動大資本的能力。”
啟示:產業富民任重道遠
不看熱鬧看門道,不重形式抓關鍵。緊湊的考察行程,絲毫沒有妨礙學習組成員們的深入思考,反而激發出更多思想火花。
學習組一些成員坦言,我州許多地方在產業發展上不結合實際,不研究市場,人云亦云、好大喜功,頭腦發熱、心血來潮,結果勞民傷財,把產業搞成了“慘業”,既造成資金浪費,又損失了群眾利益。農牧業發展之所以“小散亂”,就是缺乏規模化、標準化的種植養殖基地,缺乏龍頭企業和大戶的帶動。他們表示,要學習別人的先進理念和科學做法,在發展產業特別是規模化生產中必須研究好政策、利用好政策,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學會經營管理,學會研究市場、開拓市場、創新市場,克服小農經濟意識,打破各自為政的區域制約,打破條條框框,攥指成拳、抱團發展,并建議:按照我州東、南、北路的區域特色和板塊實際,建設新型產業經濟發展園區,從而形成規模化發展,形成整體的品牌效應,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增強抗風險能力。
九龍縣縣長宋曉軍感受良多,“這次學習考察受益匪淺,特別是他們在發展中的大思路、大規劃、大手筆、大氣魄令人震撼和敬佩。回去后要結合九龍實際,加快特色農牧業、優勢資源、工業經濟‘三個園區’建設,全力打造牦牛、茶葉、核桃、花椒、魔芋‘五朵金花’品牌,把資源優勢變為資本優勢。”
不看表面看背后,不學“皮毛”學“真經”。聽、看之余,學習組成員更感興趣的是其理念的可學、經驗的可用,隨著相互交流的深入,實踐路徑逐漸清晰。
“雅安市之所以能夠以茶產業為一盤棋,走出一條‘產城相融、茶旅結合’的發展道路,蒲江縣之所以能夠建成三大萬畝生產示范基地,關鍵就在于他們有博大的胸懷和抱團發展的氣魄。從我州來看,農業產業發展仍然存在著重點不突出、特色不鮮明等問題,東部、南部氣候和條件好,發展環境好,但為什么在產業發展上仍然舉步維艱,其根源就在于思想僵化、觀念狹礙,缺乏創新意識,缺乏抱團共進意識,缺乏區域發展的統一規劃。”州發改委主任陳天康直抒己見。
新農村建設關鍵是產業支撐,要形成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帶,沒有產業的支撐就不能長遠發展。所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帶,是指在區域性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條件下,立足當地農業資源、農產品品種和基礎優勢,以產業化為基礎、效益為中心、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農業組織新模式為紐帶,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和提升競爭優勢為目標,形成具有某種特色空間上連片且具有相當生產經營規模的主導產業區域。
就我州而言,早在2015年9月,州委書記劉成鳴就提出,要圍繞建設高原現代特色生態農牧業的目標,打造“環貢嘎山現代農業經濟圈,康北生態農業產業帶,康南特色農業走廊”。堅持農旅結合、以旅促農、農旅互動、產村鄉融的發展思路,著力推動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適應發展旅游的需求,有效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知恥而后勇!”劉成鳴在考察中反復強調,學習先進經驗,目的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轉變作風、提升能力。 實踐證明,一個地方的發展,干部是第一要素,成也干部、敗也干部;在干部隊伍建設中,作風是關鍵,能力是基礎,落實是核心。
建設美麗鄉村,加快生態產業發展,任重道遠,不進則退。通過這次學習考察,大家深感不虛此行、學有所獲。紛紛表示,一定要按照“干部能力素質提升工程”和“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工作大見效”活動的部署要求,認真消化、吸收兄弟市(州)的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攻堅意識和前列意識,以“想干敢干、會干能干”的良好精神狀態,擰成一股繩、匯聚一股氣、打好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