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三区视频,亚洲午夜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澳门

  您所在的位置:康巴傳媒網 >> 新聞 >> 黨政要聞 >> 瀏覽文章

生態甘孜似錦繡

甘孜日報    2016年12月14日

——我州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圖為掩映在青山綠水中的村寨。 本網記者 廖華云

    ■本網記者 田杰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符號,這些符號不僅是一個地方的驕傲,也是一個地方的品牌,透過這些符號,能探尋出一種文化、一種歷史、一種氣息、一種風情和一種獨特的個性。 ——題記

    巍峨的雪山、遼闊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奔騰的江河、清澈的湖泊、豐富的資源、厚重的文化,這是造物主恩賜給圣潔甘孜的自然之美、視覺之美、人文之美和潛在之美。

    在攝影家的眼中,這里每一步都是風景;在探險家的眼中,這里每一座雪山都極具挑戰;在科學家的視線里,這里的每一種動植物都是一個課題;在文學家的筆下,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樣富有傳奇;在旅游者的心里,這里就是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在老百姓看來,這里分明就是幸福生活的樂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州委、州政府大力實施“生態立州”戰略,切實把生態保護與建設作為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著力培育生態文化,深入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綠色發展的真諦。

    如今,康巴大地芳草萋萋、江河奔涌,貢嘎山下松柏如云、碧水常流,木格措上煙波浩渺、百鳥競翔……當環境改善愈發催長生態紅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美已成為我州永續發展的最大資本和優勢。

    舉生態旗,鋪就發展新底色

    20世紀60年代后,《增長的極限》、《只有一個地球》等警世之作相繼問世,加速了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生態文明”也逐漸成為世界性課題。

    儒家曾有“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之說;道家也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論。可見,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生活環境與文明的統一,也是一種歷史的文化,更是一種人文的體系。

    正因如此,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一直是我州謀求綠色發展的“關鍵詞”和“主題曲”。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抓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就是抓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州生態建設的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證明,我州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是圣潔甘孜的主色調;綠色發展,是奮進甘孜的行動宣言;生態,永遠是我州發展的基礎和底色。我們必須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大力推進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工程建設,著力構建‘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下飽肚子’的立體生態格局,以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藍天永駐開創我州綠色發展的美好未來。”采訪中,州委書記劉成鳴直抒胸臆。

    如今,行走在我州仙景般的山水之間,既是一種美好的享受,更是一種幸福的暢游。要想領略康巴民族風情有多純真,請來我州;要想知道這里的景色有多迷人,請關注我州;要想體驗真正的綠水青山、藍天白云、清新空氣,就請走遍我州。

    然而,曾幾何時,一望無際的草原因過牧而導致草場退化,讓昔日的美景黯然失色;連綿千里的森林也因過度采伐而導致山光嶺禿,奔騰的江河水量驟減;大小不等的高山湖泊也由于自然等因素而湖面萎縮……頻繁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拉響了警報,我州生態建設保護不僅迫在眉睫,而且勢在必行。

    生態資源豐富,這是我州最大的資源;生態環境脆弱,這是我州面臨的最大現實。為保護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在國家和省的頂層設計下,我州堅定地把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對國家承擔的重大歷史責任和實現自身永續發展的大事來抓,讓一項項支持藏區的傾斜政策與一系列生態保護建設重大工程的實施,使得全州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從天然林保護工程,到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從草地沙化治理工程,到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回望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軌跡,一次次實踐、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創新、一步步升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讓我州發展底色隨之綠意昂然。

    眼見為實。在德格縣阿須草原,曾經退化的草場一派生機,沿途放置的鷹架上不時有鳥類飛落。新路海等大小不等的湖泊波光粼粼,猶如散落在蒼茫高原的銀色碎片,生動地展現著這片草原的美麗圖景;白玉察青松多不但擁有世界最大的野生白唇鹿種群,而且還是全國唯一以保護白唇鹿為主的濕地和森林生態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在總面積超過14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山川秀麗、森林茂密、湖如明鏡、繁花似錦,各種珍禽異獸悠然自若、千姿百態,可謂野生動植物的天堂,是觀賞高原野生動物、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保護區內分布著以白唇鹿為主的1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全球特有的白唇鹿最集中的分布區,數量逾3000頭,占世界白唇鹿存量的2/3以上。不僅如此,在保護區東部,高原濕地還是青海、云南候鳥黑頸鶴、斑頭雁、灰鶴等的遷徙線中轉站和臨時棲息地。一只只活蹦亂跳、逗人喜愛的白唇鹿,正訴說我州生態的守護力與吸引力。

    ……

    高高的山、藍藍的天,還有雪山、湖泊、牛羊、雄鷹……如今,行走在康巴高原,你會發現,這里不僅隨處張揚著生態文明的魅力,而且更閃耀著綠色夢想的光環。

    走生態路,提升百姓獲得感

    “這幾年,隨著國家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牧草漸漸變密了也長高了,30多年前的豐美水草正在一點點地恢復,我以前的擔心現在終于放下來了。”牧民扎西彭措深有感觸地說。

    在平均海拔達4500米的石渠縣,由于草地退化曾形成了大量“黑土灘”。在這個“與云齊高”的藏區縣,當地通過農牧民直接參與生態建設的模式,讓上萬畝不長草的“黑土灘”變為草原的本來模樣。日前,記者在石渠縣色須鎮紅旗一村采訪時發現,一片被鐵絲網圍住的草地,里面長滿了半尺高的牧草。“幾年前這是一片‘黑土灘’,根本沒有草,板結化嚴重。大風一起沙塵四揚,人們對這塊地的治理不抱有任何信心。近三年,伴附著13000畝草原生態治理示范工程和51100畝人工種草示范點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功,特別當地農牧民直接參與生態工程項目的生動實踐,讓他們的觀念很快從先前的‘與己無關’轉變為如今的‘息息相關’。”色須鎮黨委書記觸感尤深地說。

    “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走生態路,環境改善惠民生,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使農牧民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極大地促進了廣大干部和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123,雅江縣城居民次仁唱著歌謠,擔著兩桶清泉,優哉游哉地從五公里外的格西溝回到縣城。“只要不下雨下雪,我每天都要去,這既鍛煉了身體,又挑回來甘甜的清泉。”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格西溝是雅江縣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國家I類。好山出好水,好水潤心田。這正是生態建設帶給雅江人民的“福利”。雅江開展生態建設結碩果,縣境內全年水質平均達到國家II類及以上標準,汛期也能達到III類水質標準,完全滿足水功能類別要求,大氣質量全年達到了國家I類標準。

    生態建設,事關百姓民生。121下午,在色達城郊的果根塘濕地公園,來自重慶的游客朱先生告訴記者:“沒想到在海拔將近4000米的色達居然還有這么漂亮的濕地公園!你看,清澈的湖水如一面巨大的鏡子,藍天、白云、村莊和人工島倒映其間,那簡直就是湖光山色!”

    據介紹,色達利用兩年時間對色曲河果根塘河道長約7公里、總面積為7345畝的區域進行綜合治理,包括河道治理、濕地恢復、草地治理等,7753.5萬元的項目建設資金,全部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而今,果根塘濕地已成為當地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正在加緊建設的白塔公園,將形成水天一色,濕地與公園共存的景觀帶。

    結合生態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打造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幸福美麗新村,我州可謂是步履鏗鏘。1130,記者來到丹巴縣“全國生態文化村”——中路鄉克格依村。在村民布呷家,廚房干干凈凈,沒有煙熏火燎的痕跡。布呷扭動燃氣灶開關,“啪”的一聲響,藍色火焰歡快舞蹈。布呷激動地說:“一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每年能產350立方米的氣,一年至少可節約3噸柴火。這沼氣跟城里用的液化氣一樣,方便極了。”

    ……

    有數字顯示,“十二五”以來,國家累計投入我州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集體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以及草原生態獎補等一系列生態建設與保護資金達93.25億元,全州草原植被、森林覆蓋率較“十一五”分別提高6個和2.5個百分點,農牧民群眾直接和間接從生態建設與保護中獲益49.34億元。廣大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的同時,增收渠道不斷拓寬。今年前9月,全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2元,同比增長12.4%,其增長速度位居全省第一。

    從單一的靠天吃飯到現代農牧業的興起,跨越千年的跳躍,讓農牧民群眾看到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驚人差異;從粗放農牧業到生態農牧業,一次華麗的轉身,讓農牧民群眾掂量出了生態的價值與保護的意義。如今,隨著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的深入推進,我州已唱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旋律,而圍繞生態工程開展的強農、惠牧、富民政策的實施,我州農牧民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進而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的大團結和社會的大和諧。

    打綠色牌,生態紅利滾滾來

    作為世界公認的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隨著我州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這里的綠水青山開始成為“金山銀山”,為加快發展釋放著源源不斷的“紅利”。

    海螺溝、亞丁、木格措、塔公草原、美人谷、新路海……良好的自然稟賦,游客可在同一季節看到冰川、森林、花海、雪山、草原等不同景觀。如今,伴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生機勃勃的生態旅游產業如同一家家“綠色銀行”,讓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在“借景生財”中吃上了香噴噴的“旅游飯”。

    “猴兒啊,快下來喲……”113下午,在色達縣霍西鄉104K公路處,傳出色達縣環林局職工曾云的呼喊聲。過了一會兒,山林上茂密的樹枝開始晃動,“沙沙沙”一陣驟響,樹葉飄飄,枝條晃動,上百只藏酋猴陸陸續續出現在眼前,就像孩子一樣迅速來到曾云身旁爭搶他帶來的食物。猴群與人和眭相處,描畫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動人圖景。

    據曾云介紹,前幾年沒這么多猴子,這幾年生態好了,森林覆蓋率增加了,猴子也越來越多了。眼下,這四個喂養點成了游客到色達旅游的“著名景點”。

    隨著我州生態建設的推進,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生物多樣性特征更加顯著。我州有哺乳動物360余種,植物僅高等植物就有近400種。這些生態資源成為我州生態旅游的重要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

    時而憑窗遠眺,時而舉起相機,窗外的皚皚雪山、霧松雪凝躍然跳進了游客們的相機里。122,北京攝影愛好者李先生被康定市雅拉鄉中谷村的美景深深吸引:“綠水青山、藍天白云、清新空氣、滾燙溫泉,能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中住上幾天,那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中谷村位于“康定—塔公—新都橋”旅游環線的起點,全域為山地峽谷,有豐富的溫泉地熱資源。盡管初冬已至,但每天游客量依然不減。目前,全村發展民居接待戶40余戶,星級鄉村酒店2家。今年前10個月,全村共接待游客50多萬人次,解決本村就業100余人,實現旅游收入近1000萬元,民居接待戶年均收入大多在16萬元以上,鄉村酒店最高收入則在60萬元以上。 “我家這棟三層樓的客棧,有15間房間,一次性可以接待30多人。生意很好,這都是生態建設給我們帶來的‘福利’。”村民龔顯康扳起指頭算著收入,滿面喜色。

    采訪中,州旅發委負責人告訴記者:“伴隨著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的實施,旅游產業已成為我州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百姓增收致富的‘搖錢樹’。截至今年10月底,全州累計接待游客1174.1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7.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76%18.34%。”

    旅游業強勁發展所帶來的“漣漪效應”,更擦亮了“圣潔甘孜”品牌。青藏谷地生產的風干牦牛肉一斤賣175元、手撕牦牛肉一斤賣150元。公司銷售經理鄭偉告訴記者:“我們賣的不僅僅是牦牛肉干和高原特色農產品,而賣的是生態與健康”;古谷公司生產的“古谷”系列礦泉水成功殺入高端市場,且早已聲名遠播;“離太陽最近”的雪域俄色茶,銷售大行其道,并已成為爐霍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雅江縣因松茸而催生出的“松茸節”、瀘定縣因“紅櫻桃”而演生出的“櫻桃節”、康定市因康定情歌而舉辦的“康定國際情歌節”、丹巴縣因美人谷而演繹出的“嘉絨風情節”,特別是近年來圣潔甘孜走進廣州、北京、上海、深圳以及中國·甘孜環貢嘎山國際百公里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等一系列文旅活動的開展,讓昔日“養在深山人未識”的康巴高原成了游客們熱衷的旅游勝地和觀光天堂。一年上千萬游客的蜂擁而來,不僅帶來了人氣、商氣、財氣,而且帶來了高原特色農畜產品的大流動,豈不說蟲草、松茸、核桃、花椒、藏藥、牦牛肉、藏香雞、藏香豬以及青稞酒,就連產自高原的蘿卜、洋芋、蘋果也漸漸變成游客們的“搶手貨”。

    靠山吃山不損山,靠林吃林要護林。面對源源不斷的生態資本“紅利”, 州委、州政府不僅果斷地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六大戰略”之中,而且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便精準地打出了一套讓人振奮的生態文明建設“組合拳”:啟動實施了《甘孜州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制定了《甘孜州生態保護條例》;積極申報國家第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加快推進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全面開展自然保護區清理核查和規范管理工作;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3.86萬畝,抓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和退牧還草工程,兌現草原生態獎補資金4.97億元、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84億元;加大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力度,大力實施沙化治理、鼠蟲害草地治理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依法管理國有林 7127.3萬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1萬畝;大力推進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工程建設,義務植樹200萬株,完成國省干線綠化150公里;加強自然保護區等生態系統保護建設,啟動海子山國家級濕地保護工程;抓實森林草原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水土流失和沙化治理工作……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態牌”,不僅打出了綠色發展的速度、生態建設保護的力度和生態富民的精度,而且源源不斷的生態“紅利”讓奮進在我州脫貧奔康征程中的廣大農牧民群眾看到了滿滿的希望。

    “生態是品牌,生態出效益。眼下,我們正努力把甘孜建設成綠色消費的大賣場,創造綠色消費,制造綠色業態,實現綠色增長。我們熱忱歡迎五湖四海的游客到我州消費藍天白云!”堅定的話語和盛情邀請,昭示著圣潔甘孜綠色發展的美好未來。

    ……

    藍天白云的輝映相伴,城鎮鄉村的綠色環繞,江河湖泊的清波交響,人與自然的共處共融,生態文明的詩韻流淌,以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發展之美、人文之美的壯美畫卷正在甘孜大地徐徐展開,并生動張揚著生態文明的魅力,也閃耀著綠色夢想的光環,大美甘孜必將在綠色發展的征程中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生態文明色彩。


  • 上一篇:我州在蓉舉行冬季旅游產品發布會
  • 下一篇:“這個檢察長,三刀砍不進”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良县| 巫山县| 兴化市| 密云县| 敖汉旗| 红桥区| 绥宁县| 浏阳市| 中宁县| 郑州市| 西充县| 吉水县| 洞口县| 宁蒗| 竹溪县| 大埔区| 普安县| 寿阳县| 卢龙县| 威远县| 互助| 巴彦县| 新建县| 广昌县| 宁国市| 额敏县| 麻栗坡县| 大余县| 耿马| 沙河市| 天门市| 新野县| 正宁县| 镇原县| 商水县| 崇仁县| 新龙县| 昌都县| 双鸭山市| 本溪| 沧源|